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生娃是国之大事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28节


  原本唐宛宛是小辈,长辈送礼她得跪着接。只是如今身份不一样了, 唐家人哪敢受她的礼?反倒一个个恭恭敬敬呈上礼来, 挨个说了两句吉祥话。

  先前宴上人多眼杂,还不觉得如何。此时院子里有会武的宦人若干, 将这院子严严实实围了起来,唐宛宛跟老太爷一样坐在上首, 身后又站着一等丫鬟与大力嬷嬷各四位, 不论谁上前都得被她们从头到脚仔细盯一遍。

  见礼时, 走到她身前三步就会被丫鬟拦下,将那礼物双手接过在唐宛宛眼前略略过一遍,就放去了一旁的八仙桌上。

  厅中的妇人们总算能真真切切意识到, 这个隔房的孙丫头是真的飞上枝头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除了模样周正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小丫头了。

  除了其中几个常在老宅中走动的跟唐宛宛还算亲近, 脸上还有个笑模样;别的妇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本就没见过几面,如此生疏倒也不显违和。

  这个说“民妇恭贺娘娘早生贵子”, 送了一尊送子观音象。

  那个说“民妇祝娘娘早生贵子”,送了一男一女两个金娃娃。

  再上前一个照旧是“民妇也祝娘娘早生贵子”。这位夫人面庞宽厚,叫人扛上来四个沉甸甸的麻袋。

  红素指着两个嬷嬷挪到一边去,打开一瞧, 四袋里装的分别是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这四样。

  红素一时都有些怔,她活了二十多年还是头回见这样送礼的,只能感慨自己见识少。

  大概是最初有个会说话的起了头,后头的都有样学样,尽是些祝唐宛宛“早生贵子”的,这个词一遍一遍说,唐宛宛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愈发意兴阑珊。

  有几个心善的祝她身体康健,却没一人祝她与陛下恩爱和睦的。

  坐在下首的唐夫人听得心里发酸:这贤妃与皇后虽只有一线之差,可放在民间,相当于是个贵妾。好像在他们眼中,宛宛生个孩子后半辈子就稳了,仿佛她这辈子就指着孩子活了。

  穷亲戚富亲戚走完一趟,已经半个时辰过去了。唐宛宛跟着老太爷和老夫人去了书房,老太爷一手捧一块比巴掌还大的石头,家中子孙怕他一不留神把陛下的赏赐给摔了,被老太爷挨个瞪了一眼,谁给他拿都不让。

  正院的书房挺大,里头倒没有几本书,三面高高的博古柜上摆着的都是各种精致的木雕与玉雕。老太爷年轻时喜欢玩玉,当时唐家刚刚剥了爵,还算是京城的一等门户,家中多的是苦读诗书想要入朝为官的子弟。

  老太爷常因为几块石头废寝忘食,不知被多少人指着鼻子骂玩物丧志。后来十年如一日,还真让他玩出了名堂,书房里摆着的都是他这么些年的得意之作。

  玉刻是一门精细活,又费银钱又费功夫,能学出名堂的极少。京城财路广,老太爷的子孙辈都陆续从了商,没几个孙儿肯耐着性子跟他好好学。

  老头子年纪越大,这手艺却舍不得丢。没法了,往家奴中挑拣了两个手巧的,将一手本事悉数相传,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此时,老太爷颤巍巍戴上他的黄玉老花镜,捧着那块和田白玉摸了又摸,举高些瞅准阳光照了照,啧啧称奇:“这么大一块玉本就难寻,上头一点瑕都没有,水头真是绝了,拿来刻章实在是浪费哟!”

  唐宛宛笑眯眯:“太爷爷想雕什么雕什么,仔细别伤了手。我那儿还有好几块,什么水头什么坑种我都分不清,留着也只能积灰,赶明儿都给您送过来。”

  “好好好。”唐老太爷笑得直眯眼:“别看太爷爷老喽,眼睛还成,给你雕几个好的拿回去,以后给娃娃们留着。”他年纪大了,做的活慢了,却愈发精细。

  唐宛宛知他脾气拗,也不敢劝什么“别做了,小心累着眼睛累着身体”,只笑眯眯听着。

  唐宛宛和老太爷之间隔了三代,她已经是重孙辈了,按理跟老太爷本不该这么亲近。只是唐家有个规矩,小辈自打三四岁起能把话说利索了,就都得送到祖宅里头跟着老祖宗读家训。

  那时一个小院里坐十几个姑娘小子,一群孩子中有调皮得让人心烦的,也有不管问什么都闷不吭声的,更有捱两句批评就扯开嗓子嚎一下午的。

  在别的孩子每天苦大仇深来听课的时候,唐宛宛就已经能注意到太爷爷的咳嗽老不好了,知道从家里带着祛火止咳的凉茶来讨老人开心了。

  唐夫人把她教得很好,机灵却不调皮,乖巧却不呆板,打小就是个小棉袄,不管做什么都讨人喜欢。

  后来学完了家训,她也常往老宅这边跑,祸祸那些个玉雕。太老爷和太夫人老两口记性不好了,重孙辈好多人的名儿他俩都记不得,唐老爷家里的这几个却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太夫人摩挲着她的手,苦口婆心道:“宛宛是大姑娘了,以后可再别回老宅来啦,哪有当了娘娘还老是往娘家跑的?别让人看了笑话。你如今身份不同啦,不管做什么都有无数双眼睛瞅着,可不能老跟穷亲戚走动。”

  唐宛宛照旧笑眯眯:“没事,陛下仁慈,每年过年宫里的娘娘们都能归宁的,到时候我再来看您。”

  “可不行!”老人家口齿不伶俐了,唐宛宛得十分仔细地听才能不漏过一字,只听太奶奶说:“咱老唐家不行啦,好些眼皮子浅的,心里的小九九可精着呢。我与你爹娘也说过了,不管谁求上门都万万不能答应,本就是多年不来往的,管他们作甚?得让他们彻底绝了这门心思,不然既害了你,又害了他们。”

  太奶奶眯着眼在妆奁里翻了翻,给唐宛宛在鬓边别了一朵绢花,是她亲手缝成的。她年纪大了,不知道如今时兴什么,也不知道如今的姑娘家喜欢什么,做出来的绢花都是老样式。

  一边催她:“你难得出来一回,别跟我们坐着啦,去跟你爹娘亲热去吧。宛宛听话啊,你过年时候要真能归宁,也别回这老宅来,到时候我跟你太爷爷到你们府上看你去。”

  唐宛宛心里暖融融的,跟二老告了别,又跑去跟爹娘聊了半个时辰,看着天色不早了,这才回了宫。

  叫红素拿了银子给今日做席的两个御厨打了赏,唐宛宛想了想,没什么不妥当的事了。抽空盘算着今晚御膳房来问膳的时候,她该点些什么菜。

  金顶肩舆刚入长乐宫,红素目光一凝,只见御辇停在殿中。她仰起头小声提醒:“娘娘,陛下已经到了。”

  今日其它的礼物唐宛宛都直接让她爹娘带回家去了,唯独把一样礼物拿回了宫来,就是那寓意“早生贵子”的四袋子干果。那么多礼物,唐宛宛反倒觉得这样最走心,也最实在,当下让人抬进小厨房熬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粥去了。

  正好这四样也不冲撞,想想就觉得甜滋滋。

  红素跟了她一个多月,早把自家主子这性子摸清楚了,只得无奈地让宫人把四袋干果扛去了小厨房。

  到了寝殿,唐宛宛正要入内,却被道己给拦了一拦。

  她正诧异,却听道己低声说:“娘娘,陛下今日心情不美,在太和殿与朝臣议事之时脸色就不好看,到了御书房又动了怒,今日的奏章都没批完就来了长乐宫,已经等了您两个时辰了。”

  道己说话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其实他本意是“陛下今天心情不好,娘娘您可得悠着点,小心陛下连您一块儿凶”。只是话中深意都藏在恭谨的语气里,能不能领悟这层深意就看唐宛宛的悟性了。

  唐宛宛忙问:“陛下为什么动怒?”

  跟朝事相关的,道己不敢多嘴,只得苦笑:“娘娘为难老奴了。”

  唐宛宛挥退丫鬟,自己轻手轻脚进了内殿,头一眼看见的不是陛下,而是盘龙博山炉中腾起的一道袅袅轻烟。她走近嗅了嗅,好嘛,连安神香都点上了,看样子当真气得不轻。

  晏回抬着眼静静看着她动作,唐宛宛先是冲他笑了笑:“陛下等久了?”

  晏回没作声,只定定看着她,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朕不高兴”的气场。

  唐宛宛也不气馁,一路走到晏回身后,将两边袖子敛起开始给他捏肩膀。大约是没猜到她会这番动作,手下的筋骨先是紧绷了一瞬,又很快舒展开来。

  “陛下想什么呢?”唐宛宛轻声问。

  她平时声音就软,此时更放柔了声音,听着便让人心生懈怠,晏回紧绷一天的额角总算松快了些,阖上眼长长叹了声:“与你说,你也听不明白。”

  唐宛宛小声“哦”了一声。

  这一声“哦”把晏回给逗乐了,明明她什么都没说,听来却有些可怜巴巴的味道。

  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都被晏回抛到了脑后,话一开口却又冷了眉眼:“今秋淮北大涝肆虐,收成不足往年二三,饥荒渐起。朕从国库中调白银三万两,另有粮草万担,着令钦差大臣与六百精兵随行护卫。谁知今日那钦差竟传回了急信,说行至芹县时饷银被山匪劫了,将士折损过半,战马尽数被掳走,连那钦差的官袍都被劫了去。”

  “这么嚣张?”唐宛宛惊道。

  晏回语声更冷:“敢动淮北救命的粮饷,还敢杀随行将士,千刀万剐尚尤不及。”

  芹县是汴安道的一个小县城,说起汴安道的匪患,可溯源至前朝末年,其势力盘根错节,早已是沉疴痼疾。汴安道的山匪从不为祸乡里,却狠劲欺压过往商客。那处的百姓也稀奇,竟把绿林当好汉,早些年汴安道便有“十人六匪,还有四人嫁作匪”的戏言。民匪一窝,导致剿匪一直收效甚微。

  真正令晏回动怒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今日议事时朝中老臣的态度。

  他们说汴安道匪患多年,整个汴安道早已成了匪窝,收过路费便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当地百姓亦相安无事;若是派兵剿匪定不能一网打尽,待山匪流窜至别处,反倒为祸别处百姓;再有,将这数万人收归之后该如何编制更是难题,总不能全杀了,派重兵留守也不是长久之计。

  吵了两个时辰,最后统一出一个结论:放任山匪自流,别让其再壮大也就是了。

  食君之禄的都是一群窝囊废,晏回如何能不气?

  身后好半晌没有动静。晏回问她:“怎么不作声?”

  唐宛宛眨眨眼,慢腾腾说:“这些事我不懂,总不能信口胡诌呀。若我是陛下的话,大概会派重兵去端了他们的老巢。可这事让陛下都烦心一整天,肯定没我想的这么简单,陛下是有大智慧的人,自然有别的考量。”

  唐宛宛趴在他背上,探过脑袋在他弧度冷硬的脸颊上亲了一口,笑眯眯说:“我给陛下捏捏肩膀,倒杯热茶就好啦。”

  晏回极少动怒,今日这一怒从前朝传到了内廷,潜渊阁新臣劝他,太后劝他,连道己都劝他气怒伤身。

  可没有一句话能让晏回听得这么舒坦,仿佛一口沁人心脾的凉茶入喉,心间火气都随之熨帖了。

  他反手把人捞到身前来,埋在她颈间深深嗅了一口,鼻尖温香一片,比燃了两个时辰的安神香还管用。

  唐宛宛被他蹭得痒痒,放在平时肯定早躲一边了,今天知道陛下不高兴,只能忍着痒任他蹭,十分乖巧。

  晏回将这事揭了过去,出声问她:“你祖爷爷可安好?朕挑的两块玉石可合他心意?”

  “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呀。他还要我问问陛下有什么想雕的,这世上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只要他见过的,就没有雕不出的。”

  “当真?”

  晏回见她连连点头,白嫩嫩的耳垂就在自己眼跟前晃悠,一时没忍住,启唇将这么一小朵咬在齿间悠着劲轻磨,声音含糊说:“就雕凤凰吧。”

  话音刚落,他又立马改了口:“还是龙凤和鸣好,朕叫画师拟个图样出来。”

  唐宛宛眨眨眼,还不忘给自家人讨福利:“我太爷爷年纪大了,陛下总不好意思让他白雕吧?”

  “若是雕好了,”晏回埋在她耳畔闷声笑着:“就给你太爷爷赏一块巧匠匾,京城仅有六块,也算是光耀门楣,如何?”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自然没有不乐意的道理。

第41章 立冬

  十月初九, 正是立冬。

  京城位于中原北部,以两面环山、两面广川为天险, 入冬之后自西北而来的冷风直贯而入, 比别的地方冷得更早,每年这个时候就得穿袄了。

  一整个秋天过去, 御花园都萧条了不少, 只有一些常青树坚守着,成了御花园中唯一的翠绿之色。大冷天的, 再没人有那闲情逸致去散步了,鞋子踩在地上都怕冻了脚。

  每年立冬这日都有天子带着宫妃与朝臣同去京郊祭天的习俗, 为的是感恩今年老天爷给了如此好的收成, 并祈祷今冬中原各地安好, 别有雪灾冻死人;另有一样大事是天子“问苗”,即是由钦天监卜问来年庄稼的丰歉。

  卯时正天还没亮,长乐宫已经灯火通明了。

  晏回披了一件厚实的直领对襟大氅, 沉黑色的鹤羽愈发衬得他面如冠玉,微微抿着唇, 仿佛也添了几分冬日的寒意,直叫周围行过的宫女不敢直视。

  唐宛宛却照样一点都不怕他,此时她正坐在妆镜前披着头发等着絮晚梳髻, 不敢低头,只得自己摸索着把布袜穿好了,又借着小镜的反光看了看陛下的脸色,吃吃笑了:“陛下别板着个脸呀, 这不能怪我,早说了让你早点喊我起了。”

  晏回瞪她一眼,心说个小没良心的,却不好在宫人面前损了她贤妃娘娘的威严,只好闭口不言。

  清早他把人唤醒的时候,瞧见唐宛宛睡眼惺忪的样子,晏回不由心软了。那会儿才刚到卯时,他寻思着时辰尚早,好心地让她多眯了一刻钟。

  ——可他万万没想到女子出门会如此麻烦,穿衣洗漱梳妆打扮,两刻钟也出不了门。

  他这头早已行装妥当,站起来就能走了,唐宛宛那头还散着头发脂粉未施呢。晏回等得没了脾气,坐在一旁双手对弈,黑白棋子都摆了半盘。

  而唐宛宛那边一个丫鬟梳发,一个丫鬟挑首饰,一个丫鬟点妆,一个丫鬟整理裙角……一群人又忙活了一刻钟,总算把自家娘娘打扮好了,镜子里多了一个盛装打扮的美娇娘。

  晏回长舒一口气,可算是能走了。他刚站起身,却见唐宛宛走过来捉起他的手,往他两只手背上各拍了一块粘糊糊的东西。

  晏回一怔:“这是何物?”

  “雪花膏呀。”唐宛宛弯着眼给他解释:“涂上这个能防手背皲裂,今儿天这么冷,手被冻裂了得多疼啊。”

  晏回哭笑不得:“朕是男儿,如何能用你们姑娘家的东西,没得叫人笑话。”

  嘴上这么说着,他却没有躲,垂眼看着唐宛宛把他两手手心手背都涂了个仔细,边边角角都没落下。

  晏回抬起手闻了闻,一股子甜香味扑鼻,放下手无奈笑道:“赶紧走吧,再晚就要误了时辰。”

  两人携手出了殿门,又乘辇去了慈宁宫。时下后宫无主,该由太后领着宫妃去祭天。

  慈宁宫前已经候了许多车马,六位嫔妃一人一驾,宫人数十,看起来已经蔚为壮观。晏回却知道还不止如此,等到了宫门口朝臣与命妇的车马一加,宫中得脸的女官与公公也会挤在几辆马车上,阵仗就更大了。

  见陛下下了车,众嫔妃都迎了上来,各个风姿绰约,好像提前打过招呼似的,没一人的衣裳与别人撞了颜色,站在那儿跟寒冬里的六朵花似的。纵是唐宛宛都有些移不开眼,当真是赏心悦目。

  晏回却是皱眉,问她们:“朕不是叫宫人叮嘱过你们京郊寒风烈烈,需得穿得厚实些?”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