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我见公主多妖娆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3节


  可是皇太子、皇后、庄王都在皇上床前侍疾,无心处理政务。

  大臣也不能去逼这三人啊,你家孩子怎么也比不了人家皇上的龙体重要吧。

  那怎么办?

  去兵部吧,永平长公主还是归兵部管的。

  大梁朝三省六部,只有兵部官员百分之百都是梁高祖登基后任命的,全都是高祖的心腹,没有一个大周旧臣。

  等这些大臣到了兵部,又不巧了,兵部尚书不在,一问去哪里了?

  原来兵部尚书得知皇帝卧床不起,心痛不已,跑到庙里去给皇上拜佛求神去了。

  诶,这一对比,这些大臣就有点讪讪的了,都是大臣,人家心系皇上,以皇上安危为首要。

  而他们这些人却在为自家不成器的孩子忙活,真是高低立现啊。

  这些人的底气就有点不足了。

  这一等,又等了两个时辰,兵部尚书才回来,见到这些大臣,就掉眼泪。

  哎呀,皇上卧床,我这做臣子的心痛啊,你们说皇上就是心软,若是当年一刀把那赌博的军士砍了,哪会有现在的伤痛啊。

  众人一听这话,也不是味儿啊,但现在也不是计较的时候儿,得先捞自家孩子。

  兵部尚书听众人讲完后,一脸惊诧,竟有此事。

  我刚回来,也是才听说,但听事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我得去问一问永平长公主。

  兵部尚书就去了军营,可是回来说长公主不在军营,也上山给皇上求神拜佛去了,没见着。

  这一天时间可就过去了,这些人回家后是闹心啊。

  能当官儿的都是人精儿,谁都不傻,一琢磨这事,看来不会有好果子了。

  可还得先捞孩子啊。

  第二天,这些人又都去兵部,直接找兵部尚书,说了,我们孩子不当着兵了,能不能让我们接回来。

  兵部尚书一听,兵都是有兵籍的,哪能说不当就不当,要是都这么办,军队不得乱了嘛。

  这些大臣你一言,我一语,找各种理由,反正我们家孩子不能当兵了,就看你兵部尚书给不给这个面子吧。

  兵部尚书叹了一口气,同朝为官怎么也得给面子啊,我再跑一趟,去找一找永平长公主说说吧。

  这一次回来的挺快,说永平长公主说了,反正军营里这些人伤也挺重的,没个三、五个月好不了。

  就当给皇上祈福,每个人交五千两的银子,就可以放回家了。

  什么?还得交五千两的银子才能领回人,这是抢钱呢?

  可兵部尚书说了,这些人不当兵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得重新招募啊。

  这招募也是有章程的,每个章程都得用钱,而且最后招上来的兵,你得先给人安家费。

  这银子都从哪里来啊?

  这都已经不合规矩了,你还等朝廷给你拿钱。

  就这人家长公主还不乐意,嫌弃事多。

  也就是看兵部尚书的面子才勉强答应的。

  这些大臣一听,没办法了,赶快回家拿银子吧。

  三日后,八百三十万两银票归入兵部……

  作者有话要说:  上榜了,还请小天使多多支持,动动手指收了蠢作者吧。

  昨天上一章,多加了4000字,有没看到的天使可以重新看一下。

第9章 解、袍

  这一次永平长公主整顿军纪,连斩带罚又收了一大笔钱,震慑了整个京师。

  只是牵扯到的世家、官员心里都有衡量。

  长公主能这么干,肯定是自家子弟有确实的把柄在人手里,是翻不了案的。

  而且皇帝明显是默许的,否则也不会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时候病。

  如此以来,谁家也不能没眼色的因为一个不成器的子弟干的混帐事,再去理论了。

  三天后,皇帝身体大好上朝,朝堂上只有一名平日里便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江御史上本弹劾永平长公主:滥用军法,太过残狠,以至军士离心。

  其他人则是缄口不提,仿佛监门卫一事就是河里的一朵小水花,根本没有引起什么风浪。

  但实则,此事在世家心中可是非同小可。

  此次京城四大盛门:王、谢、桓、韦,都有子弟被斩,被仗责。

  自家孩子就是再不成器,但他也是生于世家,脑袋上顶着王、谢、恒、韦的姓氏呢。

  而世家之所以叫世家,是因有着长达数百年的传承,在历经多次的改朝换代后,依然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如日中天。

  皇帝又能怎样?又不是三头六臂,可以呼风唤雨,你治理国家怎么也得需要人。

  而三百年来,拥有治国能力的人才全部出于世族大家,普通的寻常人家,连书都买不起。

  更不要说,世家的雄厚财力还有豪强势力,都足以对抗皇权。

  而且世族大家能够长盛不衰,还有个重要的诀窍,就是从不把“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

  逢乱世时,世家在各方势力中都会有自家的子弟,都能保证家族不会因改朝换代而没落。

  就如高祖能够顺利的得到大周静帝禅让的皇位,是有着世族大家们的支持。

  但八王之乱中如今占据漠北、西北的两位王爷,也同样都得到了世家的暗中支持。

  就是前大周剩下的羽翼势力,与世家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然,唐太妃怎么会有底气赖在皇宫里不走。

  只这段时间,前有科举,选出一个不是世家子弟的状元,后有才回京城不足一个月的公主,把唐太妃撵出皇城,对世家子弟说杀就杀,实在是狠狠折损了世家的脸面。

  如果这一次世家再退让,可想而知,以后类似的事情就会源源不断。

  哼,永平长公主,你想当所谓的“斩妖除魔”的利剑,也得问一问世家们同不同意。

  ……

  六月初一,豫州淮南山,山崩,现出一块巨石,上书八个红字: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三日后,巨石被送回京城。朝堂震动,百姓议论纷纷。

  首先发难的是御史台的十余名御史,联名上奏。

  此乃上天给大梁的警示:女子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请求皇帝,撤销永平长公主安国大将军和东南兵马大元帅的官阶职位。

  后众文臣也纷纷上书,各显其道。

  有自诩清流谏臣的,直白道:长公主行事暴戾,嗜血酷杀,实在有违天和,应早离朝堂、军队。

  有从人伦大道上讲:千年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养家,女持家,如今满朝百官皆是男子,武将中能独当一面者众多,不需要再用长公主来当元帅和将军了。

  还有掏心掏肺的为季敏着想的:长公主乃龙女,本应锦衣玉食,无上荣华,可此前不得已带兵上阵,如今战事已平,就应让公主早日卸甲,享人间富贵。

  这些奏章,如雪片般飞到了皇帝的龙案上。

  但皇帝一直压着,不予回复批示。

  只十日后,京城又传来消息:江东连日大雨,丽江江坝坍塌,十余州郡被淹,水灾严重。

  这一下,朝堂上下,百姓之间又是一片哗然。

  之前的石碑,老百姓虽然议论纷纷,但想着长公主的军功,还是半信半疑。

  但江东一事,马上便有一种传言传遍京城:因长公主为女子纯阴之体,执掌朝纲,才引起此次天灾水患,如她再不交权,灾难就会不断。

  言辞措措,百姓们吓得不行,都信了……

  文臣们的奏章又如雪片般呈上来:若想赈灾,先退永平长公主。

  就当这些人以为此次还需再费口舌力气才能达到目的时,永平长公主第一次上朝了。

  金銮殿上,永平长公主摘盔卸甲,自请交出兵权,撤去安国大将军之号。

  楚绍一直都记得那一日的季敏。

  她站在大殿中间,站在一群男子中间,站在群臣的口诛笔伐之中。

  面色平静,姿态挺拔,就像一个孤勇的战士,虽败,却依然坚守着她的尊严与荣光……

  朝阳宫内,季敏在书房内用锦布拭擦自己的三尺梅花枪。

  枪尖锋刃寒光闪闪,上面浸染着敌人的鲜血,封印了无数的亡魂。

  这是她十三岁突围救父,名扬天下时,有义士感动于她的忠孝,赠此枪于她。

  这枪原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宝枪,可惜霍大将军英年早逝,留下芳传千古之言: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今日,天下依然未定,但她也要封起银枪:“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季皇后站在房门口,看着季敏略带寂寥的背影,一阵难过。

  她曾经深深地反对季敏学武,反对她从军,她已经有了带兵搏命的丈夫和二儿子,她不希望女儿走上这条艰苦的路。

  她希望她的女儿能够娇憨明媚的享受青春年华,得到女孩家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可是当女儿面对众口铄金,不得不收起搏击长空的羽翼时,她心中却是满满的心疼。

  “母后,”季敏回头看见母亲脸上的表情,便明白母亲心里的想法,忙笑着安抚:“我没有事的。”

  ……将军不打无准备之战。

  从季敏率军返回京城的时候,便想过可能会有这样一天。

  她身为女子,统御大军,现又占了元帅这样的高位,必定会有心有不服的人,想把她拉下来,取而代之。

  但她依然选择无所畏惧,冲锋向前,逐唐太妃,整顿军纪,更是碰了某些人的利益。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