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古代种田奋斗史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33节


  回到了早饭喝野菜大米粥,晚饭吃大米饭配腊肉炒菜的日子。

  杨稔自己都松了口气,这会她不能再说自己爱吃嫩玉米了,得缓一些时日才能喜欢上了。

  如今还是灾害期间,家里还是得省一些,是以还是一日两顿,只不过会煮的多一些,吃得饱饱的。

  而儿子小景因为要念书,还是一日三顿的,不过就算不念书,小孩也得吃饱吃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蝗灾过后,大家都是靠着存粮以及抢收回来的玉米过日子。

第49章 高束脩

  因为县城的粮铺早在蝗灾来临就关了门, 一直没再开张。

  今年这年只怕又是冷冷清清的度过了,杨稔心里估计。

  好在她如今是真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两年的口粮, 就不信还好转不过来, 若是那样,自家有再多的粮食也是没用的,天灾太严重会变成乱世的。

  心里底气十足,精神也好, 这时候家里没事, 杨稔开始给家人缝制衣裳,因着干旱, 家里已经三年未做新衣裳, 衣服都快穿烂了。

  不管怎样,今年一家三口是要做一套新衣裳的, 等过年的时候穿,希望新年新气象,明年能好过起来。

  一直缝制到下午,陈如松接儿子回来了。

  停好驴车,小景跳下车,跑进屋子,嘴上欢快的喊道:“娘, 我回来了。”

  听见声音, 杨稔脸上浮上笑容, 放下手里的东西,蹲下搂着儿子,“回来啦,饿不饿?要不要吃块米糕?”

  因着如今粮食都贵, 杨稔自己却喜食米糕,这些时日已经学着自己研究着做了,虽不如买来的好吃,可也不难吃,饿了吃一两块充饥十分方便。

  今日恰好还有几块,若是儿子饿了,吃这个正好。

  小孩子容易饿,小景立马点头。

  美滋滋的吃着米糕,他并没有出去找伙伴玩,而是拿出书来一边吃米糕一边看书。

  夫妻俩看着欣慰,他们没有要求儿子一定要一直看书背书,可儿子自己有这个想法却是最好不过的,家里只是普通老百姓,虽挂着义门陈氏的名,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个陈氏只是个名,还得靠自身努力。

  不想影响儿子看书,夫妻俩走开一些。

  过会儿就要煮晚饭了,杨稔索性就来到厨房,看看晚上吃什么菜好。

  来到厨房,陈如松将刚刚得知的事情说出:“私塾先生说这几年天灾,粮食太贵,养家困难,日后的束脩要交粮食,按从前的粮价来交。”

  “如今蝗灾刚过,怕是粮食的价格比上次你陪着大哥去买还高一些,十几倍,干旱伊始就已经涨到一月两百文的束脩了,这会又这样,便是又涨了几倍的束脩。”也就是一月要一两多,文房四宝还是自家买,这一年下去就十几两银钱了。

  “若是答应,每月就要五十斤稻谷,三月便是一石。”陈如松估算出来。

  听着这数,杨稔有些生气,语气有些不好道:“合着这是算好的,三月交一次,一次便是一石,可真会算。”

  “我今儿没答应,打算明日送小景时看看别的孩子家里是怎么想的,如今这粮食可是买不到的,先生要吃粮食,这没什么,可换成干旱前的粮价是决不成的,便是十倍的粮价都是亏的。”陈如松也是不满私塾先生的要求,将事情告诉媳妇也只是让她知道有这个事,至于如何解决,他来就好。

  “他若是同意按十倍的粮价换,也不是不行,只是一定要私塾的所有学生家里都是这样的换法。”若是十倍的粮价,一月的束脩就是几斤稻谷,家里还是能腾出来的。

  媳妇这样一说,陈如松明白过来,“或许那冯先生的目的就是这个,只是先说出来,学生的爹娘未必会答应,这才先将过分的要求提出,之后再退一些,也就能令人接受了。”

  十倍的粮价,私塾先生不会亏,而家里拿的出粮食的,也是之前存下的,少有是用十倍粮价买下来的,心里也不会觉得太亏。

  “希望是这样,县城的束脩不低,咱们尽量先让儿子在镇上念几年,存够银钱再去送去县城。”

  是不是这位冯先生的打算,杨稔不清楚,只是她希望就这样解决,家里如今是没有进账的,这会天灾好几年,帕子荷包买的人也少,铺子里也不收了,家里也没有产出,只有消耗。

  若是按照十倍的粮价,一月几斤粮食自家还是出得起,一年下来也能承受,可要是一月五十斤粮食,三月便是一石,一年就是整整四石,家里半年的口粮就没了,真不能接受。

  晚饭吃的是炒蕨菜,还蒸了几片腊肉,蕨菜是往年的,家里还有一些干货是往年的,如今要先将这些吃掉,免得放久了坏了。

  吃饭时,陈如松想起镇上还有一家私塾,只是那家私塾先生较为年轻,虽也教出了几个童生,可到底看上去不如冯秀才有文采的样子,是以自家当初也没选择他。

  “镇上还有一家私塾,若是明日冯先生依旧还是要按干旱前的粮价交束脩,我就去瞧瞧那家私塾,都是秀才老爷,就算年轻些,相必也是有文采的。”陈如松也担心冯先生不改主意。

  “我记得姓罗是吧,当初听大哥说了一下,你也别等冯先生改不改主意,不管冯先生怎么说,都去罗先生那看看,若是瞧着还成束脩也比冯先生要的低,等儿子这次学完三月,便转到罗先生那去。”

  若是冯先生的意思就是按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那也太贪得无厌了,而若是只是想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转而让学生的家里答应退一步的要求,那么这冯先生太精了,心眼也多,日后指不定还出什么幺蛾子呢。

  杨稔对冯先生提的要按照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这事,是真的很讨厌。

  只是她之前忘了镇上不是只有他一家私塾,才想着退一步就退一步,十倍的粮价可以接受,私塾十几个学生,一人几斤便有几十斤,私塾先生一家五口人,一月几十斤粮食是要吃的,如今买不到粮食,就算有存粮,也不会太多,那先生想要粮食当束脩也勉强理解。

  但是思来想去,杨稔又改了主意,“算了,你先看看那冯先生是怎么说的,若是能退一步,按照如今的粮价,便是一半的粮价也能考虑一下,只要别太过分,还是让儿子继续在那念着,谁知道那罗先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况且冯先生好歹还教出了一个秀才,罗先生只教出了几个童生。”

  真从冯先生那转到罗先生那去,若是罗先生有什么不好,可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还是先观望观望。

  看着媳妇皱着眉头,陈如松不由劝解道:“你啊,别担心太多,明日我去瞧瞧,还有近一月才到交束脩的时候呢。”

  翌日一早,杨稔给儿子做好午饭,陈如松送儿子去私塾。

  冯先生已在学堂等候着了,看见学生被家人送过来,他露出和蔼的面容,随后朝陈如松问道:“陈老爷,老夫昨日与你所说之事,不知你考虑得如何?好些学生的家里已是同意此事了的。”

  “这......,冯先生,都有哪几个学生家里同意了?”上私塾的,可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富贵人家都请先生单独教学了,陈如松不太相信昨日才得知的消息,今日就同意了,按干旱前的粮价换成粮食交束脩,不管对哪家来说,这个要求可都算得上是过分了。

  “钱家和付家这两家今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还有几家已是答应下来,只等下月便送来。”冯先生笑眯眯地说道。

  钱家和付家都是镇上富裕的人家,若是单独请个先生有些捉襟见肘,可只是送去私塾,确实绰绰有余的,是以对先生的要求,并不多加思考就满足了。

  甚至他们认为,先生提出这个要求,便是家里缺粮了,第二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

  冯先生说出这两家,陈如松倒是相信了,便是他也是知道这两家算是私塾里最富有的人家,逢年过节给先生送的礼也是最重的。

  只是说还有几家答应了这话,他还是半信半疑,但看冯先生这个态度,是不会退步了的,两家粮食都交了,怎么会还退,或许日后还会要求更高,反正有这两家兜底。

  果然,冯先生下面这句话验证了他的猜想,“陈老爷,这几十斤粮食不多,你瞧瞧这两家多爽快,孩子念书最重要不是。”

  瞧着这人为难的样子,冯先生也为他感到无奈,他这个要求确实有些高,本打算今日要是有人拒绝他就退一步,粮价提一些上去,可没成想一过来,钱、付两家直接送来了粮食,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改了。

  镇上可就只有他教出了秀才,那个姓罗的教出三个童生有什么用?这些人犹犹豫豫一番,还是会答应下来的,冯先生得意地想着。

  这个要求陈如松是不能答应的,一年的束脩够自家吃半年的粮食,更何况这会还是蝗灾过后,粮食是重中之重,谁也不能保证之后的日子是什么样,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儿子还要在这继续念上一月。

  “冯先生,这事你容我再考虑考虑。”陈如松打算先拖着,等去问了罗先生那的条件再做打算。

  只是镇上就那么大,他若过去了,冯先生过不久就会知道,儿子接下来的一月可就难过了。

  是以陈如松先架着驴车回家。

  “怎么样?”杨稔一直惦记着这事,自家男人一回来,她就忍不住问了出来。

  陈如松摇摇头,“镇上有两家富户,今早就将粮食送过去了,也是我没想到,那两家竟然毫不犹豫。”

  “这可真是。”这两家这样殷勤,显得自家这犹犹豫豫的不像样,可那么多粮食真不能给出去,今年吃半年,明年一整年,后年半年,家里的粮食吃完,若是明年不成,好歹剩下的粮食还能撑半年,可若是给出去,家里便得全靠老天了。

  “镇子不大,我想着若我去罗先生那打听,冯先生定然会知道,小景还要念上一些时日,我怕冯先生变脸欺负小景,便想着明日让二哥帮我去问问,打听打听,只盼望罗先生那的束脩不要也跟着提高。”若也提高了,可真不妙了。

第50章 县城私塾

  当晚陈如松过去拜托, 第二日陈二哥就去帮忙打听了。

  好在罗先生开的私塾并未涨价,只在干旱后与冯先生一样涨了一些,并且照旧要比冯先生开的私塾少上五文钱, 是一百九十五文钱一月, 对比冯先生涨价后的束脩,实在是良心。

  “怕是罗先生这时还不知道这边涨了,若是知道,定然也是要涨的。”

  杨稔得知并不算高兴, 依旧烦恼着, 毕竟之前就是跟着冯先生这边涨的,这会不涨, 过两日也是要涨, 他们如今送过去,到时候涨了束脩, 他们还得补,不补得担心先生忽视小景啊。

  陈如松沉吟道:“也是这个理,要是涨的之比冯先生少上几个子,还不如留在冯先生那。”

  接着又道:“咱们先拖拖,这几日罗先生定然会知道冯先生涨了束脩的事,看他怎么做,儿子这会还念着书, 倒不急, 实在不行先回到族塾再读些时日, 等天灾过去再说。”

  “能送还是接着送,族塾只教识字,孩子念书耽误不得。”私塾是教日后参加科举要学的知识,如今虽在启蒙阶段, 可也比族塾强上不少,族塾只是教识字,至多背上几篇简单的文章,别无其他,儿子六岁后正是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耽搁。

  道理陈如松自然知道,“明日我去县城问问吧,镇上只有两家,总是比对着来,县城私塾多一些,或许会不一样,县城私塾也比镇上好,贵一些也值得。”

  “你这话一说,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咱们是觉得镇上的私塾不值这个价,这才犹犹豫豫的。”

  “是了,咱们一开始接受了镇上私塾一百文的束脩,后来因着干旱涨了一倍两百文也能接受,可如今蝗灾过去要涨好几倍,成了一两多银钱一月,确实觉着不值。”陈如松也想通了。

  “你明日去县城,除了打听私塾,也买些棉花和棉布,家里分家之后就没做过棉被,我想做一床棉被,去年盖着棉被觉着有些冷了,还有咱们两个也要做一套冬衣。”衣裳只做好了小景的一套,因着没有棉花了,布也不够,他们夫妻俩的衣裳搁置了。

  “好,家里还有什么缺的,这次买齐。”

  “还有......”夫妻俩就家里需要添置的物品商量起来。

  因着他们的县城是隶属府城管辖,是以县城是较为繁华的,私塾不下十个,打听第一家私塾时,陈如松惊喜的发现,这儿的束脩比镇上还少,当然是指如今的束脩,第一家收费是五百文一月,也是经过灾后涨过束脩的,基本也都是涨了一倍,这次蝗灾却没涨,也没听说要涨。

  第二家比上一家高一些,要五百五十文,因为这位先生教出了三位秀才,而第一家是教出了两位。

  陈如松一个个地打听过去,打算将各个私塾的信息都记下,回去与媳妇商量儿子的去处。

  将县城所有私塾打听了一遍,陈如松发现,私塾收的束脩都是按照教出了几个秀才老爷来定的,县城唯一一家教出了举人的私塾,要一两银钱。

  买了所需物品后,陈如松回了家。

  不等媳妇提问,他便直接说出媳妇想听的,“县城十多家私塾,不过有几家是童生开的,我便没去打听,没道理在镇上进的是秀才开的私塾,去县城反而还不如了。”

  接着又道:“秀才开的私塾有七家,第一家教出了一个举人五个秀才,二十几个童生,是县城私塾中第一好的,束脩一两银钱,第二家教出四个秀才,十几个童生,束脩六百文,第三家教出三个秀才,十来个童生,束脩五百五十文,

  第四家也教出三个秀才,童生七八个,一样的束脩,第五家教出一个秀才,但童生教出了十几个,是以束脩是四百八十文,第六家教出五个童生,束脩四百文,第七家也只教出了三个童生,束脩是四百文。”

  陈如松已经将私塾的信息写在纸上,顺序也给排好了,边说边给杨稔看。

  “秀才教出了举人老爷,这第一家可真厉害。”杨稔完全被第一家的条件给吸引住了。

  “我得知时也惊讶,只不过咱们如今先放过这个,瞧瞧下面的,小景还小,我打听过了,如今那第一家私塾收的大多是童生,他们是为了考秀才的,咱们儿子才刚刚开始学,进去也未必好。”这是陈如松的真实想法。

  纸上的字杨稔基本认识,能看懂写的内容,纠结一番,杨稔选中了第三家,“一样的束脩,这家教出的童生比后一家教出的童生多。”

  “第二家也不错,教出了四个秀才呢。”陈如松也看中了的第三家,只是第二家他也觉着也好。

  “那这两家都再瞧瞧。”杨稔也纠结。

  “好,如今县城私塾的束脩竟比镇上少了。”

  “也是幸好,要是县城的私塾比镇上还高,咱们都要送不起儿子念书了。”一年就十几两,算上笔墨纸砚要的银钱,估计要十五两左右,如今家里又没进项,若是一直这样,自家如今的存银只有四十多两,两三年就用光了。

  如今县城私塾既好还实惠,便是第二家私塾,一年下来束脩七两多,算上笔墨纸砚应当十两出头,自家好歹能撑四年多,到那时,就算灾害还未结束,自家也能想出别的谋生的活计了。

  “只是若是送小景去县城,每日去就要小半个时辰,得早起了。”自家这时候,可买不起县城的房子了,只能是每日来回奔波。

  “也只能早一些,如今这情况不易,相信日后总会变好的。”当初他们夫妻俩还信誓旦旦觉着之后定能买得起房。

  “一定会。”陈如松肯定道。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