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9节


  方竹眼中笑意更盛。

  集市是一条长街,地上铺着青石砖,有些已经断裂,有些微微翘起。

  方竹头一回来这边,忙着打量两旁的房屋和小摊,没注意脚下,踩到块碎砖,身子一歪,被郑青云抓着手腕扶住。

  “小心。”

  男人的手十分宽大,热烘烘的,带着粗糙的茧子,握在腕上让人心里发慌。

  “怎么了?”

  方竹红着脸挣开郑青云的手,冲陈秀兰摇摇头,“没什么,就崴了一下脚。”

  “这集市建得有些年头,路不大好,走的时候看着点儿。”

  “嗯。”

  好在没走多远就到了收税的地方。

  他们来得算早,但前边已经排着长长的队伍,吵吵嚷嚷的,好不热闹。

  方竹瞧见有人又将粮食用板车原路推回去,嘴里骂骂咧咧的。

  她听了一耳朵,大概就是抱怨粮食收购价和去年比并没涨几文,远远低于买粮的价格。

  “幸好我们没费力把谷子背来,不然又得背回去。”陈秀兰也听见了,更觉自己有先见之明。

  来交税的人多,又要过秤又要登记,偶尔还要扯皮,队伍行进得很慢。

  太阳快升上头顶,才轮到郑青云他们。

  几个差役比对着册子,将麻袋一一称过,退回多出的部分,递给郑青云一张加盖着县衙大印的契书,这便是他们今年交付地税的凭证了。

  交完地税,郑青云又数出两百二十个铜板交给差役。大乾朝规定,年二十至六十的男丁每年需交税百文,十二岁以下和年逾六十的不必交税,其余人则按年六十文。

  他们家如今除了方桃,其余人都得交税。

  又完成一桩大事,揣着两张轻飘飘的契书,几人喜滋滋地去逛集市。

  今日并非乡里的大集,但因着交税,顺路来摆摊的人也挺多。

  不过乡里的集市不比县城,东西品类少,且大部分都是家中有的。

  他们逛了一圈儿,把带来的二十来个鸡蛋卖完,又打了一斤酱油,花五文钱钱买了两颗大石榴,就说说笑笑地回家。

  石榴外皮艳红,看着就诱人的很。走在路上,郑青云便拿出一颗放在手心,十指交叉,轻轻一用力,大石榴就微微裂开,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籽来。

  这石榴不光长得好看,籽儿也大,水分充足,带着清甜,正好解渴。

  陈秀兰抓着把石榴籽,听着后边的两人嘀嘀咕咕,眼角绽出细纹:“收了粮,也该尝尝新,等回去就舂点儿米蒸饭吃。再宰只鸡,好好地补一补。”

  方桃在一旁拍手叫好。

  回到家,也没多耽搁,郑青云就舀出几升的谷子,在院儿里舂米。

  舂米是个力气活,稻谷放进石臼里,需得用木槌使劲儿捣,一下接着一下,将谷壳硬生生砸碎。

  其实若想省力,村里也有水碓,用不着人使劲儿。但年年这个时候,多的是舂米的人,可能等到半夜也轮不到。

  郑青云他们回来时拐过去看了眼,已经排了好些人家,带的谷子还都不少。他们就干脆没做那个打算。

  在家舂米虽然累,但吃点儿舂点儿,也就还好。

  笃笃笃……

  木槌击打在石臼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金黄的谷壳渐渐裂开,露出白花花的大米。

  郑青云力气大,也不要人替,自个儿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几升谷子舂完。

  陈秀兰把石臼里的东西都转进竹筛子,一边上下颠簸,一边呼呼吹着,谷糠就和大米分离开来。

  筛出来的谷糠也不必丢,留着喂鸡或是做枕芯都是好的。

  新米用水淘净,放进大铁锅煮开,就可以舀出来。

  饱胀的大米落入竹筛,白色的米汤则顺着缝隙流进下方的木盆里。锅里又重新添上清水,堪堪没过木甑底部。

  陈秀兰把煮软的大米倒进甑子,拿筷子铺开,盖上盖就没再管。

  木盆里的米汤还冒着热气,有淡淡的清香,抓一撮糖碎撒进去,再搅和几圈,便又多出几分甜味儿。

  饭还没做好,一家人先灌下几碗米汤,解了解馋。

  米香开始溢出木甑,飘满整个灶房。泥炉上的瓦罐也咕嘟咕嘟开着,方竹掀开盖儿,把泡发的干竹笋压进锅底,继续小火熬着。

  一盆白米饭、一罐竹笋鸡汤、再加一碟酱豆炒鸡蛋,就是今日的晚食了。

  鸡肉炖的时间不长,不够软烂,但家里人牙口都好,这样吃着反倒更加劲道,越嚼越香。

  笋干没有春日里新鲜的那般脆嫩,多了些嚼劲儿,且吸足浓郁的鸡汤,色泽金黄,口感清爽不油腻。

  再配上一碗软糯香甜的白米饭,已是这些日子难得的美味。

  方竹和方桃碗里的菜就没少过,刚吃进嘴里,便有两双筷子一前一后夹进新的。

  陈秀兰笑眯眯地看着方竹:“这段时间又瘦了,多吃点儿,早些补起来,脸上还是得有肉才好看。”

  方竹啃着肉,心里分外安定。

  也不是人人都能像他们家这样其乐融融的。

  第二天一早,王金花就来跟陈秀兰八卦,说是张翠莲又跟李红英吵架了。这回比较不巧,争执中张翠莲摔了一跤,把脚伤着了,暂时躺在床上起不来。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交税的事儿,郑大河他们家倒是不愁这个。但张翠莲娘家还有个弟弟,好吃懒做,地没种好,拿不出税钱,就找上张翠莲。

  张翠莲一不挣钱二不管家,就把主意打到儿媳妇头上,可惜李红英也不是那冤大头,拿钱贴补家里她认,去帮别人可不干。

  直接就把事儿捅到郑大河面前,郑大河也不喜张翠莲总帮衬娘家人,骂了她一通。

  张翠莲气不过,只能拿李红英出气,跟人埋怨儿子娶回个搅家精,还是只不下蛋的母鸡。

  李红英跟郑光宗成亲近三年,肚子一直没动静,最受不了别人拿这事儿说道,跟张翠莲大吵一架。

  吵着吵着,不知怎么就动起手来,张翠莲自个儿没注意,在门槛上绊了下,就摔在地上。然后便着急忙慌请了胡郎中上门。

  “该,谁让她嘴贱,今儿只是伤着脚,早晚还有大灾。”陈秀兰有些畅快,她不愿跟那两家掰扯,却乐得见他们倒霉。

第23章

  张翠莲的脚扭到筋了,肿得跟紫面馒头似的,别说走路,动一动便是钻心的疼。因此她只能躺在床上养伤。

  李红英天天一早起来就去饭馆做活,晚上才回,自然没空照料她。郑大河不发火打她都是好的,更别想让他端茶倒水的。

  这看顾张翠莲的活儿就落到郑光宗头上。

  “光宗,光宗!给我倒杯水来!”张翠莲躺在床上,把床板拍得啪啪响,也没人应声,“这小子,又死哪儿去了?”

  张翠莲正嘀咕着,木门“砰”的一声从外面被推开,吓得她一抖,又牵扯到脚上的伤,顿时龇牙咧嘴。

  郑光宗阴沉着脸从外面走进来,看着她这副痛苦的模样,并没有半分关切,劈头盖脸就是质问:“娘你能不能别天天和红英吵架,你不嫌丢人,我还要面子呢。”

  他不过就是去外头捡捆柴,就不知听了多少人的嘲笑。有人说是张翠莲没事儿找事儿,也有人笑话他没用,管不住媳妇儿,总之没什么好话,听着就让人心烦。

  被儿子如此嫌弃,张翠莲有一瞬的心虚,但很快又梗着脖子大声嚷嚷:“那是我要跟她吵吗?你瞅瞅哪家的媳妇儿像她那样的,不敬婆婆,对自个儿男人也是呼来喝去的。”

  郑光宗脸色又黑了几分。

  李红英是个泼辣性子,对他确实没什么温柔小意的时候,有时还会因为些小事儿训斥他。他一个大男人,心里多少是有些不舒服的。

  张翠莲注意到他的神色变化,吊起一双三角眼说得更起劲儿:“当初就不该听你爹的娶她回来,不过就是些和泥浆的,也没几个钱,还真把自己当大户人家了。把家里搅得不安生也就罢了,这都几年了,肚皮都没动静。人柱子家的比她晚进门一年多,都已经揣了个。”

  “你怎地又说这个,人大夫都说了她身子没问题……”

  “没问题咋一直怀不上?谁知道那大夫是不是庸医。我看她就是个不下蛋的,还不如早早休了——”

  “够了,”郑光宗皱着眉厉声打断张翠莲的话,“娘你能不能消停点儿?被人听到传进李家耳朵,又有得闹。”

  “我这不是就跟你说。”张翠莲呐呐道,要是郑大河在家她都不敢说这些。

  “往后别再说这种话了。”

  “哎,不说不说!我就是替你着急,跟你差不多时候成亲的都抱娃娃了。”

  “我跟红英还年轻,既然身子没问题,慢慢来……”总会怀上的。

  郑光宗声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几不可闻。他微敛着眸,看不太清眼中的情绪,只唇线绷得很紧。

  张翠莲撇撇嘴,没多说什么,摸着肚子道:“我口干的厉害,你去给我倒杯水。昨儿红英不是带了罐蜜回来,往里搁点儿。”

  郑光宗心里想着事儿,没拒绝张翠莲的要求,去灶房给她冲杯蜜水。嗅着蜂蜜香甜的气息,没忍住给自己也弄了一大杯。

  郑大河家一众人心里的弯弯绕绕方竹他们并不知晓,也毫不关心。走在外头听见别人跟他们说道那些人如何争吵,笑笑就过去了。

  交完税,郑青云便跟秦大柱去县城里找活。

  运气还算不错,有位富商在郊外买了片荒地,需要一些人开荒。

  郑青云和秦大柱长得高大结实,一看就是干活儿的好手,不出意外被选上。

  工钱一天六十五文,能做几天,算是挺不错的活计。

  就是离苍黎村远些,需得天不亮就出发。

  自从上回方竹叫郑青云把被子晒晒收起来后,两人就没再分着睡,夜夜挤在同一床被子下。

  就是这人睡觉不老实,总是要把方竹搂到怀里才罢休。

  因此早上郑青云起床,往外抽动胳膊时,方竹也跟着醒过来。

  她揉着眼睛正要坐起身,被郑青云按住,“天还早呢,再睡会儿。”

  方竹打个哈欠,声音带着点刚睡醒时的沙哑,“我给你煮点儿吃的。”

  郑青云想到接下来一整天都见不着人,一时说不出拒绝的话。

  方竹已经开始穿衣,郑青云也就不再纠结。看着身旁人睡眼惺忪的样子,心中还有些满足和欢喜。

  “那你随便弄点儿就成。”

  方竹生起火,给锅里添上水,把昨夜做好的荞面馒头放在竹架上热着。

  又摘几个辣椒,洗干净后切成丁,打两鸡蛋混进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