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穿到明朝考科举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44节


  老爷不在,这日子也没什么过不好的么。

第75章

  入学考结束后, 学正朱諲便叫斋夫给新生们分发新书, 拿了方巾、玉色襕衫和软皂绦组成的成套监生校服,让他们回去换上。

  新生都往外舍号房更衣, 崔燮虽不住校, 也跟着混进号服, 坐在别人的床上大大方方地换了衣裳。

  他个子还没长成,肩也薄, 还不是能撑起衣服的年纪。同样大小的襕衫, 别人穿着都合身,他穿起来襟摆却都拖在地上, 只好提起一块叠在腰间, 然后将衣袍裹得紧紧的, 用软绦连绕几圈勒住。

  号房里其他监生不禁笑他:“好合体的直身,叫朋友一穿,倒穿出魏晋风度了。”

  崔燮挨着人家床边走了两步,先确认衣裳不会散开、走路不绊脚, 才朝人淡淡一笑, 曼声吟道:“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这话他也不记得是谁说的,反正是个名人名言,把新同学们也都震住了。那个带头儿笑话他的中年监生叹道:“少年捷才,我倒不该以貌取人了。”于是问他:“敢问这位朋友上下?是官生、是恩生,还是举监?”

  官生是指品官依例荫入国子监的子弟;恩生是指天子特下恩旨许入监的,往往以殉职于任上的文武官将之子为主;举监则是会试未中三甲, 却在乙榜上的举人。能分到诚心堂的俱是已通经书的,几乎没有纳粟入监的例监生,而捱贡入监的少说也该三十往上,甚或有到四五十的。

  光看崔燮这把年纪,也没人觉得他会是哪个州县学里挨贡上来的。

  崔燮低调地说:“崔某是恩生,但并非受父祖之荫,是蒙天子特旨加恩……”家里人都还活着呢,同学们不用举哀。

  众监生都是刚贡入京的,消息不灵通,自然不知他是个得了皇上青眼的神童,只当是个朝廷遇上什么喜事,或家长送上什么祥瑞加恩给他的。

  国子监遍地勋戚子弟,还有因杀贼立功入监的,被鞑靼掳掠后反而带着马匹逃回来,献马有功入监的……怎么来的也不新鲜。众人便也没多问,换了衣裳、互通了名字,便回去接着受学正训导。

  朱諲见新生衣着整齐、长相不丑,精神也爽利,都有国子监生的样子,便微微颔首,教训道:“本监监规森严,不似你们在县、府学时,想去便去、想歇便歇。往后早晚通要点卯,须得在在讲诵簿签下一天所讲所诵所习,以备稽考。平时只许在学斋肄业,不许随意到外面嬉游。”

  一群学生在下面唯唯应声。

  朱学正又约束了几句纪律问题,叫斋夫出去叫了四个老生进来,给新生们介绍:“这四位是今日轮值的斋长。辟雍六堂每斋各有一名斋长,每天轮选四人轮值,便是管束你们这些监生的。往后你们写字诵书都由斋长监核,务必依序而来,不许僭越、吵闹。凡有喧哄学堂的,字体不佳的,背诵、讲解不全的,都由斋长主持惩处。”

  国子监的惩处可不像县乡府学里,唯有岁科二试考到第四等才挨板子,而是稍有违犯就能“痛决十下”的。

  新生们被这惩罚力度和学正大人的黑脸吓得瑟瑟发抖。四位斋长都已经习惯这场面了,在学正背后朝他们安慰地笑了笑,过来领着各堂新人往东西二堂认门。

  率性、诚心、崇志三堂在东,各有十一间学斋。新生中没有能直接进率性堂的,大都在诚心、崇志两堂,总共十一人,有两个斋长分别引路;还有三四个纯粹凭年纪挨上来的,经书都记得不大全了,便发到西边三堂从头补习。

  诚心堂斋长李珍将六个新生引到学斋外,指着本堂的十一间教室说:“往后除了会讲的日子去讲堂,早上点卯后就在斋里读书。每天功课须临法帖二百余字,诵讲《四书》、本经各一百字,兼习《说苑》《律》《令》。每月皆有考试,将试《经》《书》义各一道,再从诏、诰、判、表、策、论内选考两道。”

  斋里的老生正在读书,见有新人过来,都伸着头往外看。李珍朝屋里摆了摆手,指了间空些的书斋叫新生们进去,拿出课表给他们传抄。

  这一天是四月十三,背书的日子,明天十四会讲,后天十五就是休沐日。回来之后再背两天书,学生自己复述会讲内容一天,再背两天又到教官会讲,再背两天又是复讲……依此轮回。

  计算下来,每月会讲六日,复计八日,背书十四日,剩下两天休沐,学习节奏比现代的大学生还轻松。

  崔燮抄下课表,默默松了口气:以后就能在学校背书、写功课,回家专心画画了。那两套新旧版的《三国》都停在十一卷,再不出新的,读者得打上门儿了!

  他以为自己坐得靠后,动作不明显,大胆地走了会儿神。可他身高不显,长得却显眼,一排三四十的乡贡里插着个十六岁的小嫩恩生,斋长在前头一打眼就瞧见他了。

  李珍已经是四旬出头的年纪,家中子侄正和崔燮差不多大小。见他愉愉叹气,就像看见儿子发愁一样,不禁安慰了几句:“国子监功课虽然多,但用心些都能完成。我们这些斋长也都是你的同窗,又不是教官,略有些错漏,也不会轻易责难你的。”

  崔燮愣了愣才反应过来,他是误会自己嫌功课太多了。他也不敢实话实说,老实地低下头答道:“斋长说得是,我以后一定努力读书,不负圣恩。”

  李斋长欣慰地点点头,到别的斋房拿来讲诵簿叫新生签名。

  六位新生传着在讲诵簿上签名,崔燮拿眼睛一扫,脑内新生成PDF,把诚义堂近百名学生的名字都刻了进去。

  他最后一个在讲簿上签了名,将簿子递还斋长。李珍道:“你们初来国子监,必定有许多要安顿的,今日便不查你们讲诵,先回去休息吧。明日卯正便起,辰初分按五经到讲堂听博士讲课。”

  六位新生起身道谢,排着队往外走。李珍打开讲诵簿查看他们的名字,在末位看见“崔燮”两字,猛地抬头望向门外那队人,险些从位子上站起来——

  那不是永平府小三元案首,皇上亲指进来念书的神童吗?!

  他原以为这等少年成名的人多少都会有些傲气,想不到崔燮竟是这么个文弱可爱的书生。却不知他才学如何,是否能与上月入监的那位十六岁解元费宏相比?

  李珍是也是北直隶人,心底有些盼着同乡的才子比江西的费解元强。不过北直隶与江西的学风相差甚远,崔燮虽是小三元案首,到底也只是生员,要与举人出身的费宏相比恐怕为难他了。

  他暗自叹了口气,回去继续读书了。

  ==================

  新生一道出了国子监大门,那五个都往外号舍去,唯有崔燮出门就有人等着,在监门外跟他们拱手道别:“在下是走读生,要跟诸位朋友别过了。”

  那几个人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往街上走,转身自相议论:“他不是跟咱们一个号房的吗?怎么就自己走了?”

  “听说有家室的人住在别的地方,许是他带妻子读书的?”

  “他不是个恩荫生吗,自然和咱们这些贡监不同。或许是哪家勋贵子弟,宅邸就在附近,平日就回府住去?”

  他们这群三四十岁、有家有业有子有侄的人还挤着单身号舍,十几岁的少年居然就有家有业,回家住宿了!

  几人在背后羡妒地看着崔燮,都以为他回去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实则他身边半个红袖都没有,回家见的一水儿都是中老年:他回家换了衣裳,拜见祖父母后,大管事崔良栋便给他拿来了崔府在京三间店铺、京郊和迁安两处庄子的帐目,还带了店里的掌柜来等他发落。

  迁安的老庄子是四顷旱田,种的是小麦、粟米,一年也就四五百两收入;京郊却有两顷水田种了稻米,还有一顷棉花,每年能有七八百两收入。三间店铺有一间胭粉店,一间布铺,还有一间南货店,都是崔家进京之后置办的,本来就不是大店,还兼供着崔府自己人吃用,每年至多赚个几百银子。

  三间店铺的掌柜是徐夫人用的人被罢免后才充上的,原都是崔家的世仆,都不大把崔燮这个少爷看在眼里,见了面就哭诉帐面上的银子都叫老爷提走了,生意周转不过来,今年年底恐怕不能交往府里交银子了。

  这三人当初为了得这个掌柜的职位,也没少往崔良栋和他家人手里塞好处。崔良栋便特地在崔燮面前替他们辩解了两句:“这两年先是小王子犯边,京里日子不安生,上头的大人们都倒了不少,咱们的生意更是日渐淡薄。这三家店在之前的管事手里都有些周转不利,前两天老爷取走的银子又多,他们刚上任,还没完全接手,经营起来就更难了。公子体谅体谅下面的艰难,别怪他们不会经营。”

  转头又对三个掌柜说:“你们难,府里的日子更难。如今府里也开不出支来,凭你们生意清淡还是怎样,府里开支的银子也得按日子交上。公子看你们这样勤谨懂事,也就不计较有疏失的地方了。”

  三个掌柜的都拼命称自己勤谨清白,帐上有不对的地方都是崔榷和徐夫人取去的,要么就是前任不谨,他们上任这些日子尽心尽力地干活儿,分文未贪。只是这店铺确实周转不灵,几个月内恐难见着钱,还需要府里拨款支撑,不是他们要骗拿府里的银子。

  崔燮若不信他们,不给他们钱,他们就能在这屋里一头撞死。

  崔燮叫他们吵得头疼,摆了摆手说:“我不跟你们计较老爷掌家时的事,这帐我也懒得看……”

  他这两年在迁安管书坊管的,其实已经会看三角帐和四柱清帐了。不过对崔家这几间店铺,他并没有认真对帐、管理的耐心,只想知道哪家盈利、哪家亏损,把不能盈利的倒换成他的书斋。要是都不盈利……他也不能全换了,还是会费点儿心,给崔家留一条明面上的收入渠道的。

  他把帐目扔了,看着三位管事说:“只说今年能收入多少,明年能收入多少……做个五年计划吧。”

  作者有话要说: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洪应明的《菜根谭》

第76章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从小除了读书没干过别的, 刚从山沟沟回城,连帐都不会看……遇上这样的东家, 是坑他呢, 是坑他呢, 还是坑他呢?

  三位管事不用多思索,就都拿了主意。

  那位南货店的掌柜崔大会最理实气足, 抢上一步站到崔燮面前, 手按胸口,叹着气说:“公子不知, 咱们这南货店得按季从南边儿贩运来新鲜的香糖果子、茶叶香花、鲍参翅肚、火腿腊肉、油盐酱醋……若无现银周转, 便没有新鲜货卖。还有送货雇的船、车马行还都待找咱们结银子, 那些都是万万不能拖欠的。”

  他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出几滴泪,睁着一双浑浊的老眼看着崔燮:“不是老奴不想着家里艰难,实在是有心无力,还得厚着老脸求公子拨些银子维持过这一年。明年就能少亏些, 慢慢缓个一二年上就能赚钱了, 那时候就要年赚二三百银子也是有的。”

  崔燮默默给他打了个负分——哭得太假, 流泪的速度太慢,哭不出来也不知道提前备个道具,一点儿也不敬业。

  比他这种认认真真设计场景、塑造人物的表现派差远了。

  他淡淡问道:“周转要多少银子?”

  崔大会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明,拭着眼角说:“老奴知道家里艰难,不敢多要,只要公子能给凑二百两就好。店里的货有些陈了, 要换时新的才好卖;要给船家包船银子和沿途锐银;还有店里伙计的月钱、打点官府和钞关的银子……”

  崔燮摇了摇头:“太多了,实在不行……”

  崔大会急着要钱,也顾不上装哭诉苦,凑到他面前连珠炮似的说:“公子别只听银子多就不想出了,须知这银子也是有来处、有去处的。做买卖要抢的尖货俏货,咱们若不拿出本银贩好货,又有谁肯来买呢?”

  崔良栋也跟着劝:“这南货店只是一时周转不灵,平常生意好时,一年也能入帐四五百的银子哩!”

  崔燮笑道:“生意好时入帐四五百,生意不好时倒贴二百,那我何不关了他,把铺子典租出去?我那迁安的老院子还能典出一百两呢,京里这又是带着铺面的,租也得租他二三百一年不是?”

  这个败家的少爷!

  这南货店的铺子一年挣的可不只四五百两啊!就是老爷和徐夫人当家时,那里的掌柜、帐房也都赚得盆满钵满,他正想趁着少爷不懂事多揣几两回去,谁知道这少爷竟能不懂事到这地步,连铺子都不干了!

  他这回是真从心底发出火儿来,就差扑上去按着崔燮摇晃了,放高了声音叫道:“铺子里还屯着几百银子的货呢,若要租铺子出去,这些可就白折在里头了。公子三思啊!”

  公子不耐烦地说:“嫌货品少,不值钱的是你,说值钱的又是你,我听你哪句好?我看你也没甚成算,不是个掌柜样子。”

  崔大会的眼瞪得圆圆的,张嘴就要反驳。

  崔燮瞥了他一眼,拿起绸缎铺的帐簿,朝掌柜崔金枝招招手:“你来说,这绸缎铺好赚钱么。”

  崔金枝吸收了前辈的教训,镇定地说:“一时之间虽大赚不了,但存货还能卖一阵。赚的钱下个月捎到南边儿上些绡纱绫之类轻盈的料子,倒几手店铺就能缓过气儿来,不过要说赚钱恐怕得到年底了。就不说店里卖的,府里上上下不也得换四时衣裳么?”

  崔燮神色淡淡,不知在想着什么。出了会儿神,又问脂粉铺的掌柜崔庭:“你那店又如何?赔不赔钱?”

  崔庭等他这声问等了半天了,他才落声便赶着挤出满脸笑纹说:“不赔不赔!不仅不需家里掏一分钱,也不能耽搁老夫人和二娘子、如夫人们用脂粉绢花!”

  他小意儿看着崔燮的神情,卖力自夸:“咱们家铺子里的铅粉都是桂林进的,真正和尚升炼的好铅霜……”

  崔燮微微一笑。他就觉得自己说到了公子心上,夸完铅粉又夸胭脂,说店里的口脂都真正是虫白腊合的。

  崔燮朝空中虚按了按,叫他先停一停,招崔良栋过来说:“三位掌柜说得都有道理,只是我平素不是理事的人,光听你们说这些也听不出什么。这件事还得交给你负责——

  “家里没银子,撑不住三家不挣钱的店,我打算卖一间换成活钱。剩下两间么,也得看前途如何:哪间好就把人手都并到哪间,全力经营;差的就索性先租出去拿几年稳定的租子,回头再看有什么合适的买卖。”

  崔大会直觉他是要把自己这间店卖了,脸上一时都有些狰狞,暗暗握紧拳头,看着崔燮说:“大公子年纪还小,有些事不明白。咱们这样的人家哪儿有变卖产业的?一旦开了这头,掌柜的和底下的伙计们心就都散了,哪个给你好生干!何况大公子年纪还小,这家也不是你一个人当起来的……”

  崔燮点了点头:“这家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也不会听听你们说这几句就下结论。我刚才说了,五年计划嘛。你们每家店做一份,要详尽一点,我拿去给老太爷、老夫人、二姐、三哥还有家里的姨娘们参详,大伙儿都说好的再留下来。”

  他看那几个人都一副愣怔样,索性叫小厮松烟拿了笔墨和打格稿纸来,给他们分别写下店铺名称、建筑情况、地址、库存、员工数量、每日客流、店铺年收入、借贷状况、货款、员工薪资、意外耗损……等项目,叫他们照着表格回去填数字,再照此预测一下未来五年的经营状况。

  那三个掌柜苦着脸说:“这怎么能做得准呢?谁也不清楚五年后什么样的。万一小人们做多做少了,到时候收入有差池的,我们也担不起这责任。”

  崔燮道:“将来怎么样是将来的事,现在我只要你们写个计划,你们都不肯写,那就是没有做事的心了。索性大管事你再去店里挑几个肯做计划的人接手……”

  别啊!

  胭脂、绸缎铺的掌柜连声说:“大少爷莫恼,我们做!我们会做!”

  南货店的崔大会还想挣扎一下,咬着牙对崔燮说:“大公子只是嫌南货铺回钱慢了。可那两个铺子也都要靠南货铺的人手船只捎带运来回的上等货品抬门面。大公子若一径只想着省钱,不舍得投在路上,那也只能卖些京里的陈货,赚不上什么!”

  崔燮说:“我学业忙,不能去店里看,明日你们把店里最上等的货品各拿几样来给我,我看看成色。”

  说罢眼珠一转扫向大管事,淡淡吩咐道:“崔大会掌柜不会做计划表,大管事你就找个人代他做。该填的数儿叫店里的人清点,以后五年的数字就按着前头的推算,要写的清楚简单些,家里人都要看的。”

  他们写毕业论文时全是自己写的,还要上知网查重,谁敢说我不高兴,不写了?这个计划表他都给拟出那么多重点了,还拖着不肯做的,就是工作态度问题了!

  大管事看到了插手店铺的希望,也不管崔大会脸色难看,笑吟吟地说:“公子放心,这事小人去盯着他们办,必定弄得妥妥帖帖的。”

  崔燮点了点头:“也不用太急,叫店里人都帮着弄一点儿,十天后拿过来就行。”

  布置完了资产评估任务,他就把管事、掌柜连同小厮一道儿打发出去,自己在小书房铺纸画画。

  进京这些日子他已经打好了几张腹稿,只是怕崔榷知道了又给他找事,一直没动笔。好空易熬到这位老爷去云南上任,他也不想再拖下去,就拿出裁得和《六才子三国》大小一致的画纸,先用界尺打了画框,拉出背景的透视线,依透视关系安排家具布局,先画了周郎吐血图。

  这副图他早在心里拟画过无数回,真正动手时,每一笔下去都是一气呵成,线条都不用再修改。周瑜吐血时悲凉又不甘的神情和小乔深情的凝视都在他笔下展开,他修改了一下构图,让小乔站在周瑜身侧伸手相扶,两人指尖相触,似握未握,以表现周瑜临终失力的感觉。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