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南北杂货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84节


  “我听人说,今年一担梨子约莫得卖到十四文钱。”

  “怎的你家也要涨价?”

  “我阿耶说,都是年年与我家买梨的,我家便也不涨那许多,比去年多一文钱,按十二文钱一担便好。”

  “哎呦,这梨价年年涨啊……”

  “刘大,你家好福气啊,守着那片梨树林,一年到头光是卖梨都得挣不少钱吧?”

  “这两年倒是能挣一些,从前那梨子没人要,那几十棵梨树差点被我们兄弟几个砍了当柴烧。”

  “哈哈哈哈!”

  “你家那梨树都是老树了吧?”

  “都是上百年的老树了。”

  “长得可高?”

  “高着呢,架了梯子都够不着,人得爬到树上去摘。”

  “那也危险得紧。”

  “我耶娘自打夏里收了麦子,就在家里编了好些草片子,待到收梨子的时候,就把那些草片子铺在梨树下边,一层又一层的,梨子掉在上面也不怕磕了,人若是从那上面掉下来,摔得也轻些。”

  “那得铺多少层啊?”

  “十几层呢。”

  “哎呦,你耶娘也是心细的。”

  “……”

  这边这些人正说着话挑着柿子,邢二也从院子里头出来了,过来就问那刘大:“你家今年能摘多少梨子?”

  “少说也能摘个大几十担,怎的了,你要买啊?”刘大笑嘻嘻问道。

  “待收了梨子,你先与那离石罗三郎送十担,再往我这边也送十担。”

  邢二说着,往他那边甩了一串铜钱过去:“先与你一百文钱,待梨子送到了,我再把剩下的给你。”

  “好嘞!”那刘大一个操手接过那串铜钱,面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邢二说完了便又回自家院子去了,看他那一身热汗的,估摸着又是在摆弄那些木头铁块。

  刘大笑嘻嘻将那一串铜钱收到怀里,也不细数,那邢二的人品,他们都是信得过的。

  “今年倒是大方,一口气就要了二十担,去年他可才买了三担。”刘大与众人说笑道。

  “你竟不知,近来邢二他们与那罗三郎印册子,现成的雕版和纸张,只需刷上墨汁印一印,一本册子便能挣得半文钱,一天下来能印好些,每天都是整车整车地往南北杂货那边搬货。”

  这些街坊一边挑着柿子,一边与刘大说着那邢二等人的八卦。

  “听闻他昨日又收了两个小孩回来?”

  “是一对小姊妹。”

  “年纪那般小,怕是还不能干活。”

  “哎,也是命苦的。”

  “我看他们这里倒是很少有女娃子?”刘大插了一句。

  “女娃子若是到了街头上,不出几日便被人带走了,很少有能到他这里的。”

  “啧。”

  “好命一点的,就去与人做婢女,大多还不是……”

  “唉,不说了不说了……”

  “刘大,我这十个柿子。”

  “三文钱。”

  “哎呦,柿子也要吃不起咯。”

  “什么时候罗三郎那印册子的活计,也能分一些出来与我们做做就好了。”

  他们的这个愿望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罗用近来光靠这一本《辣椒食用手册》,也是挣了不少。

  他还曾经在自家铺子里,看到那些波斯、大食的商贾成箱成箱地购买这本册子。

  通过这件事,罗用看到了图画书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市场,目前他正考虑要不要在长安城发展一下印刷业。

  下一本书要怎么攒呢,来个《长安流行新风尚》怎么样?

第258章 汇合

  相较于这个时代别的村子,离石县西坡村也算是十分热闹的村庄了,但是与罗用他们目前所在的长安城相比,它依然安静得像是另一个世界。

  这一年九月底,离石县的天气已经开始冷起来了,不过好在还未落雪,行路也还算是便利。

  这一日,有几个定胡人来到西坡村,往林家院子送了一个两尺余高的坛子,那坛子上头封了泥,瞅着像是酒坛。

  “这是大娘与我们送来的?”林母围着那坛子瞅了半天,也没瞅出来这物件有甚稀奇,值当罗大娘千里迢迢请那定达快递的人给他们送过来。

  “正是。”那两个定胡人接过林家小孩递过来的粗陶碗灌了几口温水,笑着对他们说道:

  “这里头装的可是稀罕物,精贵着呢,只这一坛子,少说也要数十贯。”这还没算上罗大娘给他们定达快递的运费。

  “竟是这般贵!”听闻这价钱,一院子人都很吃惊,林父林母十分心疼钱财:“甚的稀罕物什,值当花费那许多钱财去买?”

  “待你吃过了,便知值当不值当。”这两个定胡人也不多留,从林家告辞出来,到羊舍那边采购去了。

  西坡村这边有不少好东西,从这里买些豆折大酱酱油之类的物什,带去定胡县,销路不愁,一转手就是一笔收入。

  隰城太原那边的弟兄也托他们从这边买货,打算在经营快递铺子之余,另做几样杂货买卖,他们这些人内部走货的话,另外还有一个内部价格,运费成本比旁人低了许多,不过他们主要就是搞搞批发,并不打算做零售。

  “这豆折可是这两日新做的?”两人一到羊舍那边,就先进了刘活他们家卖豆折的铺子。

  “前些时日刚打下来的新米,豆子也是今年的新豆子,这回做出来的这些豆折好吃着呢。”年轻人都干活去了,铺子里就剩下刘老头领着小孙女在看着。

  “你们现在能有多少货?我俩要的多。”一个定胡人笑着说道。

  “原本还有三百来斤,今天一大早被人买走一百多斤,这会儿也就剩下不到二百斤了。”老头儿说道。

  “便都要了。”一个定胡人说道:“下月初五以前,你再送五百斤豆折到秦记汤饼铺。”

  “哎,好嘞。”

  “你看总共是多少钱?”

  “我看看……”

  “……”

  买得了豆折,两个定胡人赶着驽马拉的板车又往旁边铺子去了。

  “下月初五以前,五百斤豆折,送去秦记汤饼铺,大娘你可记下了?”刘老汉问他孙女儿。

  “记下了。”小姑娘将自己手里拿着的一张麻纸递给她阿翁看。

  “给我做什么,我又看不懂。”老头儿摆摆手,又道:“大娘你在铺子里看着,若是有人来买物什,便去后头喊一声,我去给你耶娘搭把手。”

  “阿翁我去,我去帮忙,你看铺子。”小姑娘站起来说道。

  “你去做什么,你是能做豆折还是能推磨,好好在这儿待着,再把这两日学得的字再多写几遍,咱们家可就你一个识字的,将来这写写算算的,可都指望你了。”

  许家人这两年挣了些钱,他们家小孩又多,年初的时候,许家兄弟从县里寻来一个外地先生,让他教自家小孩识字,顺带的这村里村外的小孩也都跟着学。

  那先生是从关内道过来的,说话的时候口音比较重,读过的书也不是很多,不过教这些小孩认认字还是可以的。

  林家这一边,自那两个定胡人走了以后,林母就一直在那里念念叨叨心疼钱。

  “……有那几十贯钱,拿去置地多好,买这一贯劳什子物什……”

  “也未必就是买来,我看八成还是从罗三郎那里拿来。”林大郎这时候说道。

  “无事往家里拿这个作甚。”林母叹了一口气,还是心疼钱。

  “刚才那两人说这罐子里头装的是甚?”林父问他那几个儿子道。

  “荔枝。”林荣那小子抢着就说了。

  “那荔枝又是甚物什,大郎你们可曾听闻过?”林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从来也没听人说过荔枝这个东西。

  “我也不曾听闻,不若便打开看看吧。”林大郎说道。

  “现在便要开了?”林母反对道。这不年不节的,好几十贯钱的东西,就这么开了吃?

  “从那长安城过来,这般远的路,也不知那里头的东西还是不是好的,莫要再放了,万一再给放坏了。”林春秋这时候说道。

  “我看这都好好的。”林母还是不舍得。

  “六郎说得有道理,还是莫要放了,这便开了吧。”林父拍板。

  老头儿都这般说了,林母便也不再反对,家里那些个年轻人都很高兴,一个个拿小锤的拿小锤,拿刀子的拿刀子,几下就把这个荔枝罐头给打开了。

  闻着那满屋子的荔枝香,林家这些个老老少少的,一个个都被馋得直咽口水,不待老人吩咐,几个儿媳便到厨下去取了调羹陶碗过来。

  负责分罐头的是林大郎,他先从坛子里打了两碗荔枝罐头上来,让自己那两个大一点的儿子端去给他们翁婆,然后又打了四碗,分给自家三个儿子,并林二郎两口子唯一的一个女儿。

  之后的一碗,林大郎原本是想要打给自家媳妇,所谓长嫂如母,轮也该轮到他了,偏那林春秋这时候已经馋得等不得了,不待林大郎把手里那碗罐头递出去,他自己便走上去一把接了过来,林大郎心中有些不喜,但是看在今日这坛子罐头的份上,便也没说什么。

  林家这老老少少十三口人,每人分得一碗荔枝罐头,一个个都吃得极仔细,小口小口地品尝吞咽。

  林春秋吃得最快,吃完了手里那一碗,他便端着空碗凑到罐头坛子那边,伸手打算再打一碗,当时林二郎刚好就坐在边上,林春秋那双手刚伸过去,就被他一巴掌给拍开了。

  “阿娘你看!”林春秋嚷嚷起来。

  “二郎你这是作甚。”林母责怪道。

  “你怎不问他作甚?”林二郎回了一句。

  “都莫要吵吵了,好好的吃个罐头,怎的又要吵起来。”林老头把林春秋叫过去,将自己手里那半碗荔枝罐头递给他:“吃吧吃吧,都莫要吵吵了。”

  林春秋那个没脸没皮的,竟然果真就伸手接过去吃了起来。

  林大郎林二郎那两房,见了这情景气都不打一处来,但是看看厅里那些个小孩吃得正有滋味,便也不想把事情闹将起来,再说这时候若是闹起来,传出去也不好听。

  “你们可听闻了,罗大娘从长安城寄了一个罐头回来,那林家兄弟几个吃得都打起来了。”谁能丢得起这个脸。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