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苏厨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47节


  游女白玉珰,骄马黄金络。

  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渐怍……”

  成都是全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又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赋税仅次于汴京,杭州。

  “带二江之流,为一都之会。四民州处,万商成渊。”

  仅商税就十七万贯,比杭州只有两千贯的差距,委屈地排名第三。

  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许多人干脆就在成都住了下来,由行商变为坐商。

  同时许多文人墨客也慕名而来,更增添了城市的生活色彩。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城内河道交错,水巷纵横,叠桥相连,船影穿梭。

  河流连通摩诃池、江犊池、万岁池等湖泊,西园更是大宋最著名的官家园林,而西楼又是西园里最出名的楼榭。

  这些地方,都对游人定期开放,更加鼓励了成都人喜好游乐的风气。

  “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

  达官贵人百无聊赖,终日只逍遥享乐,成天的逛集市看杂耍,要不就坐在船上打望街景。

  大宋不行宵禁制,到了夜间,那就更加热闹了,饮宴高歌的夜生活大受追捧。

  就连太守都不能免俗,每逢大市都要登楼观看夜景,安排宴乐,否则就是故作清高,老古板,我们成都百姓不喜欢这样的官!

  这早已是一种风尚,没道理可讲。

  一到晚上,男男女女就三五成群地出游。

  “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宝书斋彻五更。”

  夜市主要集中在锦江边、大慈寺,青羊肆和五门楼等地。

  晚上锦江边上的人一直就没断过,灯笼烛光照得如同白昼,江水映着彩灯随波闪烁。

  夜市上摊点一字排开各色吃食——干鲜果子,香饮,荤素丸子,牛羊酪,肚儿杂汤……应有尽有。

  那时的主要娱乐场所叫瓦肆,瓦舍或是勾栏。大家在里面喝茶,聊天,打牌,赌博,摆龙门阵,看戏,看杂耍……

  如果你是外地人,初来成都,那白天可以去赶传说中的四大市,晚上便到附近的瓦肆去找乐子。

  一边走,一边看城楼上灯笼高挂,听沿路房里不断传出麻将声,斗鸡声。

  路过勾栏,丝竹管弦歌声不绝,不知不觉就能让你走到三更,然后找处地方钻进去,喝酒,吃夜宵。

  “小市灯初闹,高楼鼓已传。”

  宋代成都的酒销量在全国当数第一,没有酒榷,不仅产酒多,卖酒吃酒的人也多,可谓是日日笙歌夜夜欢场。

  酒楼大门口都扎着喜庆的彩条,挂起灯笼,里面曲径回廊,宽敞华丽,还有一间间小房间。

  酒楼的仕女们都浓妆艳抹,在烛光上下映照下,“望之宛如神仙”。

  当然苏油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酒楼”是嗤之以鼻的——不好好研究美酒和菜品,乱七八糟地叫什么“酒楼”!

  因此三苏在满城乱逛打望看美女的时候,苏油在密室里边陪老头搞阴谋。

  我是正人君子,我只是开辟了一处利源,我的目的是为川中人民服务!

  阴谋算计都是老头搞出来的,跟我没关系!

  他非要拉着我问东问西,没事儿还要问明润你怎么看,所以我只是被强迫着参与!

  我也是无辜的!我也想上街打望看美女啊!

  然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望是不可能打望的。第二天,张方平就领着苏油来到转运使司账院库房:“那我们就抓紧,明润你帮老张把这些年的账务清理一下。”

  苏油看着满满两屋子账册都要哭了:“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哪里不对……你考子瞻子由写文章,偏偏考我数学,目的就是这个……”

  张方平拈须微笑:“苏家老账房,就是益州转运司出去的管勾,把你那新式记账法夸到天上去了,前几日试过你,的确不错,那就做起来吧……”

  苏油说道:“我……我不懂会计啊……”

  张管勾笑眯眯地过来:“不劳小公子费力,你就负责教会大家登记,然后帮我们核验计算结果即可。”

  苏油举手:“我还需要帮手!”

  帮手就是刘嗣他们一组人,每间计房分配一个,他们有算盘,还懂珠心算,一年训练下来,速度已经很快了。

  之前苏油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老管勾能看懂他写的算式,原来人家跟苏家老账房是亲哥俩,早就在琢磨新式记账法了。

  每天二十个转运司的书办,负责将笨重落后的账册转化成新式账本,然后老管勾负责复核第一遍,孩子们复核第二遍。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游江

  老管勾用的算筹,但是速度也很快,只是慢在摆布上。

  其实算盘的原理与算筹类似,算盘是上五下一,算筹是横五竖一,没两天老管勾就敲算盘如飞了,还不用死记口诀。

  算盘对他老人家,不是计算工具,只是记录工具,这一点苏油也是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张方平每日里都会抽时间来看看,还要温言抚慰刘嗣一帮娃子们几句,一点都没有雇佣童工的内疚。

  老狐狸贼坏,跟娃子们许诺,四月浣花大游江,让娃子们坐官府的大画舫,沿江游览,就赢得了娃子们的集体欢呼,刘嗣这傻缺连突击加夜班的心都有了。

  转运司的统计过程中,苏油对宋代四川的经济发达程度大为震惊,简直刷新了三观。

  人口,合计一百五十万户,占全国十分之一。

  粮食,“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仅仅低于农业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每年光军粮每年供应一百五十万石。

  茶叶,“蜀茶岁约三千万斤”,占全国产量一半。

  商税,排名全国前二十名的州中,占了六个。

  纺织,“日输月积,以衣被天下”。

  朝廷每年征收绢四十万匹,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十五;

  丝绵一千五百万两,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十七;

  锦绮等高端货近两千匹,占全国总数百分之二十;

  绫四万匹,占全国总数百分之二十六。

  麻布更可怕,总计朝廷每年在成都府路征收和购买的麻布即达一百二十余万匹。为河东、陕西、京师等地军需布帛的主要来源。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十七。

  此外还有糖,纸,书,药,酒……

  光酒课收入就高达两百万贯!

  苏油都快疯了,他知道四川发展不错,不过被中央小报带了节奏,哪里知道这么不错。

  早知道经济体量这么大,我还担心盐井太多,还担心缫丝机纺机过度冲击市场个屁啊!

  统计结果一出来,苏油就对张方平说道:“如此重要的宝地,朝廷还不加强控制?这是多看不起我们四川?”

  张方平难得老脸微红:“呵呵呵……其实,数字没有出来前,我们也不太清楚……”

  言外之意——更别说朝廷了!

  张方平顾左右而言它,翻了翻账册以缓解尴尬:“有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

  管勾说道:“旧账一入新册,毛病那是多得说不过来了。按照明公的意思,提纲挈领,不及琐碎。因此能入呆坏帐的,大体都入账核销了。不过,孩子们发现了一处大数目……”

  说完拿眼瞟苏油。

  张方平笑着对苏油道:“怎么?昨日晚间滔滔不绝,光天化日下反倒成闷葫芦了?”

  苏油递上一个册子:“积年统计,四路清理出个大概,其中有不少横赋。”

  张方平大惊:“啥?”

  管勾说道:“在设立会计科目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一些……呃重叠之处,也就是说,有不少重复缴纳赋税的项目。”

  “比如这个,化榷为税之后,水路直达新南门,在这里缴纳行税,而陆路……则在华阳缴纳一次,在进城时,又缴纳了一次。

  “还有这里……去年倒春寒,这些州县发放了补贴款项,按理说,秋税的时候也该酌情减免,然而只有少数州县执行了,大多数州县……还是按原款缴纳……”

  “还有这里……筋胶本非川中特产,为当年战时临时征调的课目,然其后一直没有取消,已经二十多年了……”

  “还有这里……朝廷行榷那段日子,百姓要缴纳盐茶钱,由官府发盐和茶叶,然而改榷为税后,官府不再发盐茶,而由百姓自购,可这盐茶钱,还一直交着……”

  “还有这里……”

  张方平抬手打断:“就说合计多少?”

  老管勾拱手道:“合计……四十万贯。”

  “这么多?!”张方平手扶脑门,苦笑道:“没想到还能牵扯出这样一摊子事情来……这下麻烦了……”

  苏油拱手道:“明公,这是好事情啊。”

  张方平觉得莫名其妙:“说得轻巧,这是转运司的失职,正是老夫之过,如何能是好事?”

  苏油拱手道:“这些横赋,有些已经征了很久了,最远的,都能到二十年前,这固然是转运司的失职,但是却不能说是明公的过错。”

  “这个过错不能避免的原因,是因为旧事记账法过于繁琐,而转运司人力有限,监督乏力造成的。如今新法一用,立刻一目了然。”

  “因此这四十万横赋的暴露,乃是明公举会计新法所得,所以这是好事儿。”

  “明公只需上奏朝廷,请免我四路这四十万横赋的时候,将新法一并献上,这过错,就变成功劳了。”

  苏洵也在坐,张方平与他面面相觑。

  两人都是端方君子,出事后首先想的是怎么承受板子,一时半会楞没有想到这一茬上来。

  张方平就苦笑:“混迹官场几十年,今天却被令弟教了一回如何做官……早有这手段,何至于被一庸官连累,远离朝堂……”

  苏洵也转忧为喜:“这事情拖不得,明公当立刻奏报朝廷,看中枢如何定夺,我蜀中百姓负担,能早清一丝一刻,那也好上一丝一刻。”

  ……

  《宋史·张方平传》:“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上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

  四月初八,大游江。

  一大早,转运司,州府,士绅,各色大小遨床直接把街巷都堵上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