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北宋穿越指南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42节


  “是不是粪肥用得更多?”

  “肯定是。”

  “陈四不就帮着伺候吗?问他就晓得了。”

  “俺昨日就问过了,陈四哥说,朱相公这块田,用的粪肥还更少。”

  “肥少咋还长得更壮?”

  “听说那朱相公,出海时遇到神仙,这是神仙传下的法子。”

  “怕真个是仙法,不晓得俺们能不能用。”

  “要能用便好了,他这法子撒种早,错开了最忙的时候,能省下许多壮劳力呢。”

  “……”

  村民们再次见到朱国祥,那眼神明显不一样了。

  朱铭的故事讲得再精彩,都只能让人将信将疑,什么女儿国主招赘,更多时候是一种谈资。

  可如今,朱国祥的育秧法,确确实实能让秧苗长得更好。而且插秧前后的变化,还极富戏剧性,有种丑小鸭变天鹅的震撼。

  大家都是种田的,从秧苗的生长情况,他们就知道试验田肯定能增产。

  鉴于历代度量衡不同,全部换算为新中国的单位,只拿太湖地区的上田水稻产量做比较:唐代亩产276斤,宋代亩产450斤,明代亩产667斤,清代亩产550斤。

  清代水稻为啥大幅减产,这个历史学家都没搞清楚,反正说啥的都有。

  单看宋明两代,太湖水稻的产粮猛增,除了水利设施更完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推广了控水旱育秧法!

  用了朱国祥的法子,村里的水稻产量,估计能提升20%以上。

  农忙已过,这天傍晚,又有村民跑来听故事。

  而在朱铭开讲之前,大家就忍不住提问:“朱相公,你真得了种稻子的仙法?”

  朱国祥直接回屋,房门紧闭,不愿瞎扯淡。

  那一副高冷模样,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等到试验田的水稻收割,恐怕能把村民们看得两眼冒光。

  沈有容特意去烧开水,冲泡散茶招待村民,她此刻欢喜得很,觉得自己看人没走眼。

  “姑母,朱相公真个厉害!”沈有容回屋说。

  严大婆也喜滋滋的,低声道:“今天下午,老白员外派人来说亲,问你愿不愿改嫁给朱相公。若是愿意,他来牵线做媒。俺只一个说法,你便改嫁了,祺哥儿也不能改姓,须得继续姓白传香火。”

  沈有容羞红了脸,埋头说:“全凭姑母做主。”

第42章 媒婆来了

  秧苗插下去,玉米也该移栽了。

  曾大带着几个佃户下山,他们已经听说了仙法,此刻对朱国祥颇为恭敬。

  “我交代的,都准备好没?”朱国祥问。

  曾大说:“准备好了,地也都翻过了。”

  朱国祥指着菜畦里的玉米苗说:“都挑到山上去。”

  几个佃户带了箩筐,小心捡苗放入,朱铭也牵着聚宝盆跟上。

  乡下到处是田,马儿没有撒欢的地方,让它多爬爬山路也算锻炼。

  “朱相公!”

  沿途遇见几个村民,全都主动停下,让开道路站在一旁问候。

  朱铭讲的故事虽然精彩,却不及朱国祥会种地。村民们盼着学习农业技术,等明年春耕时,估计还会有人跑来送礼。

  “好!”

  朱国祥点头微笑,算是回应礼节。

  来到一块相对宽阔的山地,朱国祥拿起几捆麻绳,目测距离之后,从田头牵到田尾。

  这类似墨斗功能,沿着麻绳挖坑栽种,可以让庄稼排得笔直。

  朱国祥指挥道:“顺着绳子挖,穴距一尺半。”

  曾大没有立即动手,而是问道:“朱相公,这麻绳牵出的行距,怎有的更宽,又有的更窄?”

  朱国祥解释说:“宽行留出的空档,今后要用来套种豆子。豆根可以肥田,否则多种几年,土里就没啥肥力了。”

  “那种豆以前,这些宽行用来种啥?”曾大又问。

  朱国祥说:“先种红薯,再种豆子,两样可以一起长。”

  一块贫瘠的山地,能种玉米、红薯、大豆三样作物。

  它们的植株高矮不同,不会争抢阳光,同时还能互相促进。而且生长和收获周期不同,还能错开对土壤肥力的需求。

  关键是要种大豆,因为大豆根部分泌物,能源源不断产生氮肥,可持续性的保住土壤肥力。

  这套法子,叫做“玉米间作大豆套种红薯”技术。

  特别是在西南丘陵地带,包括汉中盆地,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且由于山地相对贫瘠,玉米苗长到一定高度,还必须通过起垄来保肥排水。

  大豆的种植也有讲究,广西云贵地区,气温更高,日照充足,豆子可以种得更密。川渝汉中地区,气温更低,日照不足,豆子要种得更稀。就算是在同一座山,向阳和背阳的土地,种植密度也大有区别。

  精耕细作,得花心思。

  接下来两三年,朱国祥都别想清闲。

  他必须隔三差五来地里,认真观察农作物情况,然后指挥佃户进行相应管理。

  另外,古代没有化肥,这套法子耗肥颇多。朱国祥还要指挥佃户,配制原始的有机肥料,在几个关键生长期持续追肥。

  等挖完几行地,朱国祥吩咐道:“第一个穴,种一株玉米苗。第二个穴,种两株玉米苗。单双交替着来。”

  如果有化肥,肯定是全种两株的,亩产量将大大增加。

  而没有化肥,就只能单双交替。特别贫瘠的地,交替都没办法,必须全部种单株。

  同时,这也是在协调光热资源。玉米长到10叶以上时,古代无法用化学药剂控旺,种得太密有可能抢了大豆的阳光。

  种完这一块地,佃户们已基本学会,便分散到别处山地耕种。

  “你看会了没?”朱国祥问儿子。

  朱铭点头说:“会了。”

  朱国祥道:“那你也去挖土,锻炼一下意志力。”

  朱铭立即扛起锄头,不但能锻炼意志力,还能锻炼他的体力呢。

  可惜刚开始没掌握技巧,累得气喘吁吁,向佃户求教之后,才渐渐明白怎么挖土才省力。

  朱国祥在那些试验田边,来回的观察转悠。看到佃户哪里出错,立即出言纠正,新作物的种植,他必须手把手教导。

  一边到处行走,朱国祥一边高声告诫:“今后玉米收获,玉米杆别拿回家当柴烧,也不要拿去喂牲畜,砍倒之后覆盖在窄行中。豆子杆叶也是一样,要覆盖在宽行中。这种法子种地,一块地种三种庄稼,肥力消耗大得很,杆叶必须还田肥地。记住了,不准贪小便宜,不准拿回家做柴!”

  “俺记得了!”佃户们纷纷回应。

  朱国祥又喊道:“玉米追肥,分为两段。一段底肥,一段苞肥。个别长势差的,还要追加一段花肥。等施肥的时候,我会教你们配制肥料!”

  闻得此言,佃户们干活更加积极。

  就算之前没有育秧成功,今天朱国祥的调度指挥,还有他说的那些话,也能让佃户们心服口服。

  只要不超出他们的常识,朱国祥会不会种地,他们是能够听出来的。

  而且,朱相公似乎还会配制肥料,恐怕也是仙人传下的独家秘方。仅仅学会这个,就能传给子孙,今后种地更方便呢。

  大概到了下午两点,那些玉米地全部种完。

  朱国祥带着儿子回去,居然又要搓粪球育苗——玉米种子还剩一些。

  朱铭问道:“上次怎不全播完?”

  朱国祥解释说:“今天种下的玉米苗,有可能遇到意外,或者鸟吃虫啃,或者长势不好。这些剩下的种子,育苗出来用于补栽,替换掉那些长势不好的。”

  “唉,种地真费劲。”朱铭今天挖土累得够呛。

  朱国祥指着空出来的菜畦说:“过几天还要种红薯,等长出新藤,就拿去山里扦插。”

  就在父子俩搓粪团时,严大婆带着一个妇人来了。

  “这是张大娘,”严大婆介绍说,“邻近几个村子,许多亲事都是她做的媒。”

  张大娘满脸堆笑,见面就奉承:“朱相公真个一表人才,俺要有闺女,也巴不得嫁来呢。”

  “张大娘请坐。”朱国祥继续搓粪球。

  张大娘继续说道:“听说朱大相公擅长种地,小朱秀才又满腹经纶,父子俩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家里没有女眷,照顾不得餐饭,老白员外是热心肠,便托俺过来帮忙说说媒。”

  朱铭顿时笑起来,用普通话快速说道:“那天吹的牛逼,把老白员外吓到了,怕咱们打光棍容易搞事。成家立业了就不怕,得顾及妻儿老小。这桩婚事你得答应下来,否则就是驳了老白员外的脸面,不利于今后友好相处。”

  朱国祥说:“平时看你没脑子,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居然还能猜出这个?”

  “我是懒得理会人情世故,还真当我傻啊?”朱铭提醒道,“别娶年龄太小的,我怕自己忍不住把后妈当妹妹。”

  这叫什么话?

  朱国祥刚搓完一个粪球,很想直接砸儿子脸上。

  父子俩语速太快,张大娘听不懂,等了一阵才说:“上游有个村子,邓员外家的大姐,原本许了人家,却拖到现在也没完婚。已经过了三年婚期,按规矩可以改亲了。”

  朱国祥问:“那邓大姐芳龄几何?”

  “刚满十七岁。”张大娘说。

  “年纪太小了,我今年三十五。”朱国祥说。

  张大娘笑了笑:“那朱相公可愿娶寡妇?”

  朱国祥扭头看看严大婆,已经猜到是啥意思,说道:“品行端正就可。”

  严大婆忽然起身走开,回屋做家务去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