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17节


  怕打断陈景恪的思路,索性就站在门口听了起来。

  一如既往的没有让给他失望,陈景恪直接点出了黄河水患的根源。

  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就是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

  淮水支流被堵塞,降雨无法排出,整片区域都将成为泽国。

  这并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陈景恪只是略微一点,他自然也就明白过来。

  心中马上就把工部的治黄疏给否了。

  就在他以为陈景恪要提出解决办法时,哪知道话题突然转向了什么小冰河期,跨时数百年的温寒变。

  这一下转变很突然,也让他无比震惊。

  这东西不论真假,传出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暂时不能被太多人知道。

  于是他立即发出声音,阻止陈景恪继续往下说,然后将所有人都驱赶开。

  必须要确定,这玩意儿真的只是一种气候变化,还是有别的东西。

  如果只是一种气候变化,那么在洪武朝发现这个变化,也可以算是文功一件。

  如果还代表着别的东西,那就要慎之又慎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抬起头看了看陈景恪,开口问道:

  “你方才说了黄河夺淮入海的危害,可有解决之法?”

  陈景恪很是意外,老朱竟然没有直接问小冰河期的事情,而是关心黄河?

  难道他对这事儿不感兴趣?

  不对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感兴趣。

  算了,先不管这么多了,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吧。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却也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

  “方才我并未说完,黄河夺淮入海还有一个危害,甚至比淮水被堵塞危害还大。”

  朱元璋道:“说。”

  陈景恪起身拿起地图,用笔将洪泽湖给圈了起来:

  “黄河夺淮入海之后,会经过洪泽湖。”

  “洪泽湖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会大量淤积……”

  “面对如此大的水域,我们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泽湖就会成为地上悬湖……”

  陈景恪用手比划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势都要高……”

  朱元璋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泽湖处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势比上游还高。

  就会成为一道长堤,堵住上游的水,无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会形成内涝。

  最可怕的,还是黄河在洪泽湖上游的河段决堤。

  到时候河南南部、应天北部的广大区域,将会成为泽国。

  这不是陈景恪危言耸听,在上一世发生过无数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灾最严重,其原因就是洪泽湖堵住了洪水,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内涝。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的危害,但就是没人能动的了它。

  为什么?

  利益。

  洪泽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话语权,自然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只能牺牲话语权小的地区。

  你们淹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洪泽湖就是我的饭碗,谁敢动一下试试。

  我象征性的给你们一点捐款,你们还要感谢我。

  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遗祸长达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量百姓还饱受其害。

  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洪泽湖的地势还没有那么高。

  如果及时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都不会再出现。

  朱元璋看着地图,面色无比的凝重。

  陈景恪描述的场景,他只要想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以前只是觉得,黄河夺淮入海,就夺了呗。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