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王女韶华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40节


  奉天殿。

  “皇上, 当务之急是立即将京营的五万军士召回来,瓦剌部已临大同, 这个关头绝不宜再分兵——”

  “臣附议。”

  “臣附议。”

  沈首辅的声音回荡在朝堂之中, 激起一片赞同声。

  对京城来说,南疆有险, 不过疥癣之疾, 即便真让暹罗联合东蛮牛入侵了进来,糜烂那一片土地, 短时间内也危险不到中央,大可慢慢收拾;

  关外的瓦剌却是居于心腹处的大患,自秦汉以来,漠上草原那片苦寒凛冽之地从没有消停过, 如同中原王朝改朝换代一般, 草原上的势力也是不断更迭, 一个部族叫中原王朝打败了,或是休养生息个几十年, 卷土再来,或是另一个部族乘势崛起, 此起彼伏, 总是不能一劳永逸。

  而无论那些蛮族历经多少更迭,有一点核心始终不变, 那就是对中原这片沃土的野心觊觎。

  现在的这个瓦剌,从根子上来说,就是前朝余孽的变种。

  百多年前前朝以异族窃取大统, 倒行逆施,激起民变无数,短暂的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各地起义如星火燎原,最终前朝抵挡不住,兵败逃亡,主支逃入漠北,分支逃入南疆。

  逃入南疆的余孽势力既薄,又算是背井离乡,在南疆立足不稳,经过当时的朝廷军队几轮扫荡之后,声势就消了下去,渐渐不再听闻他们作乱的消息,朝廷也不再将注意力投注过去。

  逃入北漠的主支势力则大得多,北漠也是他们的老家所在,他们往那边去,比往南疆的那支生存要容易不少,只是他们在中原受创甚巨,无力抗衡周边漠北漠西等几个势力雄厚的部族,几轮乱战之后,被分而吞并了下去,又之后,草原上出了个雄主,将这几个部落征并统一了起来,就是今天的瓦剌。

  前朝大厦虽倾,但作为曾经的草原霸主,虎倒还有一点架子在,瓦剌部的这个雄主自称丞相,立的可汗却正是前朝余孽皇室血脉的后代。

  “皇上,瓦剌此次聚十五万大军而来,其势之汹,绝非以往所比,臣请同时召各地勤王军前来,共御敌寇。”

  又一个臣子提议道。

  同样得到了一大批臣子的附和声,在抵御瓦剌这个议题上 ,群臣罕见地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因为京城绝不容有失。

  摊开舆图就可以发现,大同距京城的距离简直近到可怕,假使大同告破,内三关失守,瓦剌破居庸关而入,那京城就像是一个穿着轻飘春衫的小姑娘,美丽而毫无遮蔽,随时可能零落于铁骑下。

  这是成祖的作为,他是一代英主,出于天子守国门的豪情,将京城北迁到了抗击敌寇的前线上,以此告诫子孙后代不懈武事。

  在这样有志一同的进谏之下,皇帝下令,先期出发的五万京营军队折返向西,由驰援南疆变为增援大同。

  战事暂还不知如何,消息灵通的人家是已经知道了瓦剌来犯的军情,在私下悄悄议论传递着,京城上方不知不觉飘了一层紧张的气氛。

  朱谨深来求见皇帝。

  不等他开口,皇帝叹了口气:“朕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是现在大同形势远危急过南疆,朕不可能于此时分兵。沐家那边,让他们坚持坚持罢。”

  朱谨深道:“儿臣知道,但儿臣去往户部,尹尚书将儿臣先前预备的粮草也拨往大同了,说是奉了皇爷的谕旨。”

  皇帝点头:“是朕下的令。瓦剌捡在这个时候去犯大同,那周边的屯田只怕都保不住了,不从京里调拨,那边难以支撑。”

  朱谨深面色白得似玉,努力压着脾气:“如此措置,兵不给,粮也不给,皇爷让云南拿什么坚持?”

  皇帝知道这事自己干得略理亏,那粮草是朱谨深从尹尚书嘴里硬夺出来的,都用车装得好好的了,只等着云南方面的消息,结果大同出事,他捡了个现成先拿走用了。

  就好声好气地哄道:“你不要着急,你想一想,大同与云南孰重,朕也是不得已。”

  这个问题朱谨深不用想也知道答案,他同时还知道这怪不着皇帝,皇帝选择全力倾向大同在战略上没有一点错误,要是不保大同保云南,那才是吃错了药呢。

  但是暹罗入侵本是一件大事,让瓦剌这一闹,如今提都没人提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大同去,至于远隔重山的云南,好似被遗忘掉了一般。

  只有他还全心惦记。

  他尽力心平气和地道:“不是儿臣着急,瓦剌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彼辈本就贪婪无耻,如今付出既重,所图必大,不得到足够的利益,绝不会轻易退避,这一仗不知要打到哪一天,而云南七万人马已陷于境外,皇爷打算叫他们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这个问题皇帝一时答不上来。

  南北同时开战,云南要应对暹罗和东蛮牛,京城要抵御瓦剌,哪一头都不轻松,哪一头看上去都不是很快能结束的战役。

  除京营之外,朝廷不是没有其它兵力,但战力与京营绝不可比,九边重镇倒是兵雄马壮,但和大同一样,都有着抵抗外辱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动,至于内陆的卫所,承平已久不遇战事,卫所兵们快退化得和普通佃农差不多了,也就维持个地方治安,真要奔赴到暹罗去,只怕半路上就要倒下一大拨。

  “朕让江南想办法,再征一批粮草,补给云南罢。”过了一会,皇帝只能道,“至于援兵,眼下是不能派出了。”

  京城还指着各地来勤王呢,这方面是真的顾不上云南了。

  “皇爷误会了,儿臣不是来问皇爷要援兵的,大同重比泰山,不容有分毫闪失,儿臣十分清楚。”

  朱谨深的话听上去很讲道理,但皇帝没来由有了点不妙的预感:“那你想说什么?就来问一问朕?——二郎,你可别说你要当援兵过去,这可是异想天开。”

  朱谨深躬身道:“不是异想天开,是儿臣非去不可。”

  皇帝觉得脑袋隐隐作痛:“朕就知道你又要生事!”

  “你告诉朕,你去了能做什么?云南的形势并不如你以为的那么紧急,沐显道为人还是谨慎的,他带的七万大军并没有损失多少,对上暹罗不是没有一战之力,至不济,退守回云南罢了,哪里要你这样上蹿下跳起来?”

  “儿臣以为不能退。若退回来,暹罗知道云南兵力空虚,必将追击,届时在云南境内打起来,祸及的是当地百姓。这一仗既然无可避免,宁可打在外面。”

  皇帝听他这个话,思路倒是仍然清晰,也中听,气不知不觉就又平下来,道:“既然一定要打,那就打是了。这是沐显道的事,终究和你没有关系。”

  “沐王爷年事已高,伤病缠身,恐怕有顾此失彼之处——”

  “还有沐元瑜在,她不上战场,在后方做个参赞,稳住形势总是够用的罢。当初你放她回去,不就是拿这个做的借口?”皇帝打断他,因为提到了他心中会下蛊一般的“丫头片子”,他不大愉快地斜着眼扫视了儿子一下。

  朱谨深沉默了一下:“——她现在不行。”

  皇帝道:“什么意思?”

  朱谨深默然着,他一直隐瞒着沐元瑜有孕的事,因为不知道皇帝知道了之后将会作何反应,怎么处置她,他冒不起这个轻易吐露的风险。

  但现在,她孤军悬于万里外,等待着不会来的援军,状况一样危险。

  朱谨深轻轻吐出了一口气,下了决心,道:“请皇爷屏退左右。”

  与他相反,皇帝是一口气提了起来——居然还有事瞒着他!

  他做好了生气的准备,同时在心底说服自己不要太生气,然后把殿里的人都撵走了,沉脸道:“说罢!”

  他眼神在案上巡梭着,找着有什么趁手的物件,好教一教子。

  “她怀着我的孩子,这个月就要生了。”

  朱谨深低声道。

  他辛苦攒的粮草叫皇帝抬手夺走,知道皇帝没有错处也忍不住心头的郁急,过来的时候原是一腔说不出来的火气,但这一句说出来,却不自觉就换了最柔软的语气。

  但听到皇帝耳里,却如一声惊雷。

  他才拿到手里的牙尺啪嗒掉回了御案上。

  “你——”

  皇帝直着眼,说不出话来。

  朱谨深没抬头,道:“皇爷,她现在没有精力操持后方,沐王爷去了军中,假使有失,沐氏没有人可以顶替上来——”

  “你等等,等等!”皇帝根本没听见他后面这一串努力劝说,只觉得他吵得厉害,皱眉打断道,“你把话说清楚了,你才说的是真的?没弄错?”

  朱谨深:“——这样的事,怎么可能弄错。”

  皇帝的头痛转成了头晕,不由扶了扶脑袋:“你跟沐元瑜成事了?她愿意?还是你勉强的?”

  “我没勉强。”

  皇帝想想也是,几回要给儿子赐人都不要,他又怎么干得出勉强别人的事来。

  可——

  “你们无媒无聘,她就愿意了?”

  皇帝现在提起沐元瑜时常一口一个“丫头片子”,透着轻飘不悦,但他心里当然清楚,那是沐氏当世子养大的姑娘,就算她以后做不得世子,之前所受的教养是抹不掉的,这样独一无二的顶级贵女,居然就没有媒聘地,见不得光地——

  朱谨深察觉到一点他的意思,加重了语气道:“有没有媒聘,总是我心里唯一的一个。”

  “你乍什么毛,朕又没说什么。”

  皇帝斥了一句,但语气还好,他只是震惊,朱谨深是儿子,凭怎么也吃不了亏,他对这种事倒没什么可生气的。

  就是留了种下来——有点麻烦。

  皇帝的惊讶终于缓缓消去了,心头仍辨不出是什么滋味,张口先问出了最关心的:“是男是女?”

  “我不知道,告诉我的时候月份还早。”

  “哦——”皇帝回了神,终于找到一点可生气的地方,“所以你又瞒了朕这么久!”

  朱谨深道:“我不知该怎么告诉皇爷,也怕皇爷动怒。”

  皇帝哼道:“少说好听的糊弄朕,你现在就不怕了?——怪不得你没日没夜惦记着要跑云南去!”

  他又想起来:“对了,李百草不是说你还要养几年,现在不能有子嗣吗?”

  朱谨深顿了一下,面不改色道:“儿臣身体弱,但是沐元瑜身子好,李百草说了,女子里一百个挑不出像她那样康健的来,孩子有三分像她,也是不需担心了。”

  “三分?那似乎不难——”皇帝下意识自语道。

  朱谨深满面期盼地主动往前凑了凑:“皇爷,不给云南援兵就罢,但让儿臣过去,协助滇宁王府坐镇理事,以示皇爷并没有将边陲置之不理,云南百姓和出征的将士们知道了,也都当感沐皇恩。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皇帝沉吟着,他还是没有怎么听进去朱谨深的话,只是心里猫抓般一直走神,还忍不住回想起朱谨深小时的模样,他小时候虽然弱,可弱得玉雪一般,又乖巧聪明,可不像现在这么能招他生气——

  “皇爷?”皇帝不直接驳回就是有戏,朱谨深再接再厉地道,“大同重镇不能有失,皇爷居于京城守国门,儿臣去赴云南,与暹罗一战,交由儿臣,不用皇爷分心,儿臣亦不问皇爷要援兵,愿立军令状,不破暹罗,势不回转!”

  皇帝:“……”他咳了一声,“你,让朕想想。”

☆、第158章

  皇帝没有考虑太久, 大同危在眼前, 他分不出精力来反复谋算衡量,只能把朱谨深的话想了一遍又一遍, 想来想去, 除了仍旧觉得将儿子派到云南去很不放心之外, 单就这个主意本身, 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大同一开战, 云南他是顾不上多少了, 但要由其自生自灭显然是寒了人心,南疆各族混居,民心本就难用, 朝廷用水磨功夫, 百年来从中原先后迁居了几批汉民过去,磨到如今方太平了些,这时候要是撒手不管, 由暹罗那些贼兵祸害了南疆,那多年治理就全白费了, 这一仗过去,又要变作一地散沙。

  难以抉择下, 皇帝召了沈首辅来问。

  接连的战事起, 沈首辅也忙个不休,正熬得头昏脑涨,闻言眼睛一亮,却是振奋道:“二殿下有此雄心, 要为皇上分忧,皇上何不成全了他?”

  皇帝犹豫着:“二郎自小体弱,如今虽养好了,毕竟一天兵事不曾预闻过,战场就更别提了。他在京里历练历练还罢,去那么远,若不谨慎或经验不足,惹出什么乱子来,如何收场。”

  沈首辅笑道:“若是从前,老臣也不敢赞同。但从云南战事起,二殿下一直在兵部与户部之间协理忙碌,并未出过差错,云南那边的现状,他也因此十分了解,这是其一;其二,当日沐家世子在京时,与二殿下形影不离,十分肯尊崇二殿下,二殿下若去,与沐家直接就能搭得上话,沐家不会对他疑惧排斥。”

  “老臣直言,若不派人便罢,若要派人往云南去襄助,二殿下是最好的人选,别人都不如他有这些优势。”

  皇帝纠结着走了下神,什么搭得上话——

  可比这深入多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