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买活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42节


  “哦?”他对谢向上的说法很有兴趣,“这么说,最近最突出的缺憾,反而是娱乐的匮乏和赌戏的泛滥?”

第93章 打不起球看不起戏

  黄大人的这句话表述得不是特别的准确。赌戏的泛滥, 这的确是临城县、云县和许县这三座县城中逐渐兴起的新问题,而归根结底,在谢向上的观察中, 赌戏的泛滥是因为娱乐的匮乏, 而娱乐的匮乏, 又是因为市面上能赚钱而又没有家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这是从前数十年来, 在民间几乎从未有过的一种现象。

  “从前不管是农户人家也好, 或是城里的百姓也好,其实都是没有空闲可言的, 没有空——一年到头总是要找工做才能勉强糊口,手停口停,寻到的工是没有歇假的;没有闲——没有闲钱,所有的钱还不够吃饱穿暖的,压根就没有闲钱去玩。”

  和陆大红的提纲挈领相比, 谢向上更喜欢观察百姓的生活,而且他总结起来也相当的生动,便如同说书一样有趣。而他所说的结论也是所有人都赞成的——在买活军成势以前, 百姓们并不需要太多的娱乐,因为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

  “农户家的孩子,五六岁起便要帮着家里做事,哪怕是家里有些余钱, 送他去私塾认几个字的,那也是一早便去读书,过了晌午放学回来, 便在家里看顾弟弟妹妹, 帮着收拾家里, 打扫庭院、喂鸡喂鸭……”

  在这个年代,要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哪怕丝毫也不追逐享受,甚至不讲干净,仅仅是要做到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有床睡,这都是不简单的,市面上的衣料很贵,农家多数是自纺布,那么妇女便要摘棉、絮棉、纺线、织布,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非做不可,倘若不做,便和虎山的农户一样,只能花了贵价买布,那么一年种地的残余就没有多少了。

  若用的是棉布,是这样的,但棉花贵且麻烦,农家还纺麻布,那么在种粮食、沤肥这些农活之外,男人还要割麻、沤麻,除此以外,他要挑水、劈柴、修房,这都是在种地的重体力活之外的家务活,而女人则一样是时间管理大师,她们除了夏收秋收外平时多不下地做重活,但她要喂养家畜,挥舞着棒槌捶洗衣物,找出时间纺纱织布、缝缝补补,烧火做饭——这也是技术活,柴火灶的火候不好掌控,生火也得因地制宜。

  很多人都觉得农户是愚笨的,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不知变通、冥顽不灵,甚至和看待傻子一样看待他们,这完全是基于对农村生活的无知,真正的傻子在这个世道是活不下来的,甚至稍微懒惰一些的人在农村都会被无情地淘汰,因为种地毕竟不是只卖力气就能成功的手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农户非但不愚笨,而且还相当的聪明,这说明他至少有掌握这些耕种技巧的能力,而这实在也是一门学问。

  但要说外在的表现,那确然是如此,光是生活本身,就有占据了大量时间的劳作,忙了一天,吃得又不好,闲下来实在是没有余力去娱乐什么,只想着早些休息,而唯一的娱乐,对于年轻的男性来说那便是娶了媳妇后的那点子事,而对于年老的男性以及许多女性来说,那便是活着的一种庆幸了。

  若说要在这些之外,再去学一些别的什么,去了解一些什么,那他们也实在是没有多余的能量了,吃下去的东西便只够做这些活儿,再多一些都是没有的。即便如此,这也是本地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了,至少可养活了一两个子女,而且不至于在冬日默默地饿死。

  自古以来,农户的生活就是这样,随时都踩在家破人亡的边边上,一个苛刻的上官,两三年反常的小气候,都可能让他们家破人亡。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群是没有资格也没有余力讲娱乐的,理所当然,他们不懂得娱乐,一年到头能看一次社戏便已很不错了,那是在他们难得能够放松下来庆祝的光景里,一年、两年一次,不至于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也不会养成什么不好的习惯。至于马吊,这完全是不属于农户的娱乐,他们几乎都不会打,这完全是属于上中层市民的娱乐,农户连想都不会去想。

  而下层市民们,他们的生活也是难有空闲的,虽然少了农活,但家里往往都要设法做工,不论男丁女眷也是都闲不下来的,女眷们除了纺纱织布之外,还做绣活,因为他们的收入虽然和农户们相比要略高一些,但城里什么都得买,生活成本也更高,积蓄依然微薄,未知的将来促使他们多做一些,来为变故做打算。在他们心中,娱乐是偶然去茶馆听听书,若有些江湖卖艺的来到城里,那便是轰动全城的大新闻了,许多人都会去看热闹,并且津津有味地流传许久。而倘若家里有个识字的长上,会偶然念一些劝谕向善的话本给她们听,那对女眷来说便是很难得的娱乐。

  三姑六婆之所以受到欢迎,便是这个缘故,她们肚子里都是有故事的,而不论男人们对她们怎么的不屑,女眷们反正自己是编不出来的,而且她们也不会因为受了训斥就不想听故事。

  在一些识字率很低的地区,娱乐大约就是这样了,一个月能有一次便算是很不错,比一些中年夫妻的那些事还更少——识字率高些的地区,那就是之江道中部了,诸暨那一带,诉讼之风极盛,连贩夫走卒都是识字的,还兼可熟读大诰,那么这样的地区,话本就卖得要多一些,识字的男人们多了一项活动,那便是看话本。不过总的说来,话本在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的下层人民中还是相当的少见,因为哪怕识字了也未必有闲钱去买,和衣服一样,书也是很贵的。

  在买活军以外的地方,娱乐不太会成为一种显著的需求,但买活军的地盘里,生活变得和往常不同,需求也就和往常不同了。第一个,买活军的民众吃得比以前好,而且要比以前好得多得多,在买活军治下,地主的日子不好过,他们占有的田地去到了农户们手里,不再能收走粮食。这部分财富被分配到农户头上,转眼间就化成了食物被他们吃了下去,他们摄取的热量多了,营养丰富了,脑子就比之前活动了起来。在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和家务、学习之后,他们不至于马上就睡觉,有了多余的精力需要打发,又还不想学习……换句话说,那就是他们开始拥有一种奢侈的情绪——无聊了。

  第二个,他们现在大多都识字——即便许多人只能熟读拼音,但这也就有了阅读和记叙的基础,再加上现在买活军卖的本子和炭笔,比起收入来说是不算贵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户有了记载文字的能力,而只要有经历的人都会发觉,这对于锻炼记忆力是有极大帮助的。他们在农活上的心得有了记载,学得也比从前更快了,记忆力比之前也更加的好,脑力也比以前要旺盛了。那每年就几出的社戏,以往是看了一遍,等到来年全忘了,今年便觉得看了开始记得后头,快乐便少了几分,社戏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了。

  不论是城里还是村里,现在较流行的是看皇榜——甚至还有些脑子灵活的识字书生,会誊抄皇榜上的小笑话、小故事,售卖手抄本,而且居然还很有市场,凡是出城去走商的人家都很喜欢带上一本,闲着多看看,就当是认字了。

  但仅仅是看皇榜也并不足够,多余的精力,多余的钱财,以及因为钱财多余了,蜡烛便宜了,因此在晚上睡前多买出来的时间,让赌戏见缝插针地在农村中发展了起来。这个现象迅速地被识字班的老师发觉,并且往上汇报,引起了买活军高层的重视。

  历朝历代,赌戏一向是屡禁不止,便是因为其的确有存在的基础,它能带来的刺激以及可能的收益,是很能让人上瘾的,而它的危害当然也显而易见。抓赌这件事被交代给了谢向上,而他也因此头疼不已——这种事无法以严刑峻法处置,因为难以取证,而且很难抓现行,他倒是想把搜到赌具的村子合村投入彬山做苦役,但显然不会有人支持他。

  “而且这该如何去分辨呢?如今流行的也不是什么马吊,能查抄马吊牌。甚至哪怕只是几片树叶,放在地上几个人比着扇树叶,看谁先翻面,这也能赌,又或是打水漂,彼此也能赌起来。而且赌戏的风气在偏远村里也是有的,光我们过去就要走上一天,这要去抓就更难了。”谢向上很烦恼,接连说,“难怪老一辈都喜欢早点给小辈娶亲,娶亲生子以后钱有人管了,有地儿花了,时间又不够用了,也就不想着这些玩乐的事了。”

  “这还是因为村里没了大户,也就没了乡贤,也没了村霸的缘故——从前村子里倒不太有这些事,族老们只要不太糊涂都还是会管一管的。”

  这种赌戏的流行可以看成是宗族势力被瓦解的后遗症,凡事都是如此,有利有弊,当宗族被边缘化,被瓦解,而基层的力量又确系有限时,便会有新的问题浮现。这种问题在从前的村里是真没有的,因为有余钱去赌,有智力去赌的人家非常的少。

  锦衣卫什么差都办过,倒是真没抓过赌,这在敏朝的社会里并不是一种公然的违法,连锦衣卫上层自己都普遍打马吊,那还谈得上去抓别人么?黄大人沉吟片刻,说道,“这种事一向是双管齐下的,一边要禁绝,要重判几个,大肆宣扬,引发众人的畏惧,另一面则是要供给更多老少咸宜的娱乐,若能寓教于乐那就再好也不过了。六姐可有说过什么吗?”

  “此事还未上会,六姐以前是偶然有说可以发展体育运动——什么足球、篮球之类的,但咱们这白天不是上学就是做活,要不然也得做家务,聚赌多是晚间,因此在我们看来帮助也不会很大。”

  是这个理不会错,黄大人道,“是了,六姐还是仙界的想法,在他们那里,晚上定然到处都是有光的,便可以操练筋骨。”

  而在敏朝这里,想在晚间照亮一座可以容纳许多人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那多是一年一度的壮举,耗费是非常奢侈的。如若对照明的要求低了,那么就很容易受伤,而且还有一点是谢六姐一开始或许没有想到的,那就是人们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不会再想运动,反而想对脑力有一定的调剂。由此可见六姐原本的世界中,体力活一定不像是如今这般普遍,至少有许多人都是完全脱离了体力活,从事着吏目一般的营生——因为六姐管理吏目是非常有心得的。

  黄大人对谢六姐所来异界的想象自然也不会说出口,他又想了一会,还是回到话题中来,“茶馆说书,也能吸引一批人。在村里虽没茶馆,但也可以培养一些口齿灵便的年轻人,半读半说,一村二三十户人家,哪怕一户一晚上给一文钱呢,也有二三十文了。这就要扩建社树周边的场地——若能分出男女,会不会更好?”

  晚上一定是黑的,什么灯也不能将周围都照亮,若在黑暗中男女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惹出事端来,人多天黑,根本说不清理。很多妇女为了避免被臊皮便不会去社树边上听说书,又有了些钱,这就有了赌戏的空间。众人都赞成道,“最好是开两个场子,各说各的——这也方便倡导。那又要请六姐拿出一些故事来了。”

  “我离去时所带的话本子,是六姐特赠的,你们看过没有?我瞧着效果就相当的不错。”

  出乎意料的是,这几本小说陆大红和谢向上居然都没有看过,他们虽然知道,但却没有观看,因为“纸张和油墨储量都不多,基本都在印教材,而且现在开了印刷厂,教材也要拿本地的机器去印了,六姐说这种话本的文字信息量很小,提供的作用也不高,当书还是书的时候,印刷它都是对资源的浪费,只能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时候才能流行——也就是说,只有文字不需要纸张作为载体的时候才能流行。”

  文字不以纸张为载体,以什么为载体?黄太太完全迷糊了,黄大人却仿佛若有所思,过了一会才说,“如此,那就只有在纸张成本更低的时候再刊发长篇小说,书的价格下不来,现在便是印发了,也很难造成流行,这种书的确没有太多收藏的价值,百姓们买回家也不划算的——但若就此束之高阁,实在也是可惜,以我所见,若说有什么东西的魅力在男子中胜过赌戏,恐怕也就是这种……”

  他回忆着谢六姐的称呼,“也就是这种爽文了。”

  “爽文?”

  陆大红、谢向上琢磨着这个词,黄太太看过几本,倒觉得这个爽字实在是道破了这种话本的精髓。连九千岁和皇帝都能征服,料来征服农户也是不成问题的。而且若是在民间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对于教化自然是更有好处,的确不可轻易放弃。

  “我倒是有个想法。”她由不得就第一个开了口,“既然不好零卖给个人,那么——为何不能租呢?”

  租?

  自古以来,书都是被敬重的东西,租房的有,租牛的有,连租妻都的确是有的,但为何没有租书的呢?这似乎是颇值得思量的——但不论如何,结合买活军时下的情况,这个点子却又是那样的恰可,一下便打开了大家的思路:的确,认字的人多了,而书依旧是很贵的,那么闲书为何便不能租呢?

  当然,细则仍有许多需要完善,但黄大人已望着妻子笑了开来,而陆大红和谢向上也不由得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暗暗地点了点头,知道两人都有了一样的认识:这个外来的女娘,就身份而言是很重要的,而幸运的是,如今从各方面看来,都很有发展与培养的价值。

第94章 庄家请客

  “喂, 庄子,去看牌呀?”

  小院外头又传来了几个年轻人的喊声,“庄子?庄子?”

  “庄子不在家, 刚出去了, 可要进来喝口水?”

  “婶子, 那就不坐了,一会儿庄子到家您招呼一声, 就说我们去老三家看马吊去了!让他也一块来——您放心,我们再不玩的!只是看看,看看!”

  “知道了!”

  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院子,自然只有一进,不过院子里修的是水泥房, 可见住户还是有些家底的。房子修了两层,外头留了烟道、灶台,厨房是在院子里另搭的, ‘庄子’的母亲从厨房里出来应付过了儿子的狐朋狗友,又端着两碗红枣鸡蛋汤走上二楼,“抄好了没有?天要黑了,要不索性歇了笔!明天再抄吧, 也不就少了这么两文的租书钱,时间可不一下就宽绰了?”

  “快抄完了,赶得及去还的。”被朋友叫做‘庄子’的年轻汉子, 今年十八.九岁,在时人来看虽然已成年,但也还是年轻的, 他头也没抬, 手中的炭笔写得极快, “娘,你去做晚饭吧,今晚爹要带客人回来吃饭,太简略了也不好。”

  他母亲便摸了摸他的头,很欣慰地说,“我们大郎是真懂事了。”

  但她也并没有就走,而是看了看儿子身边坐着的幼女,她手下也歪歪扭扭地抄着几页字纸,所用的纸张要比哥哥用的更劣质些。庄母看着女儿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绞尽了脑汁慢慢抄写的样子,不由得也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们等天黑就别抄了,仔细坏了眼睛,点起蜡烛再吃点心!”

  “知道了——”

  “晓得啦娘——”

  一儿一女都拉长了声音回她,庄母也就擦了擦手,回楼下去张罗晚饭。她先拿了一个空酒壶,两个大海碗,放到空篮子里,又带了一叠干荷叶,挎着篮子,出巷子不远便是人声鼎沸,好在出来得早,否则等下工下课了,街上到处是人,食肆都要排长龙的。眼下是夏收以前的空闲,许多农户都寻隙进城做工,县里要比半个月前更热闹了几倍。现在农户们也都舍得吃喝了,食肆小摊自然更加热闹,去得稍微晚一些,能挑拣的余地就不多了。

  街上的女人也比以前多得多,若是从前,除非像庄母这样,家就在大街边上,否则年轻的妇女们是不敢独自上街买菜的,不但有被掠走的风险,也不知该如何同菜农交涉,但此时则大不相同了,卖菜的买菜的,都有许多女娘,女娘们和男丁的交流也自如了许多,街面上随处可以见到年轻的小妇人在和摊贩算账,“五六三十,七七四十九,一共七十九,您饶我一枚蒜,便算八十文如何?”

  庄母是个有成算的人,出门前心里就有了思量,她挎着篮子先去了卤味铺,买了一碗卤老豆腐,一碗卤小肠,请伙计多浇一勺卤汁,又拿干荷叶扎棉线为她封住碗口,随后便去打酒,打了四两黄酒,又买了一小陶瓶的烧刀子,再到炸鸡店前,为了不排队,她走到炸鸡腿的队列里,点了一根炸鸡腿,两个炸鸡架,请把鸡腿和鸡架一起斩开。店家为她用荷叶包好了,这样一篮子也就装得满满当当,豆腐一碗两文,小肠一碗三文,酒四两十二文,烧刀子八文,炸鸡腿二十文,鸡架两个十文,这样共计55文,已是很体面的一顿家常便饭。

  回到家里,已经闻到了饭香味,之所以不排队买鸡架,而是要去炸鸡腿的队伍,便是因为这一点,排队的时间是不可预计的。倘要叫儿子女儿下来看火候,不要煮焦了饭,便会耽误了他们抄书,而抄书不但能够挣钱,而且对孩子们的学问也大有好处,因此算计下来,还是买炸鸡腿更划算一些。

  把各样热菜放在灶台上的钵头中保温:这钵头下头是水,上头是竹编的撑子,恰好可以温菜,只有炸物不好放在上头,因会软化。庄母见天色将晚,巷口仿佛也听到了丈夫的声气,便开始做饭,她先点起蜡烛,调旺了灶火,把小灶的米饭铲出来,换了一锅水煮上去。随后挖了一小块猪油在大灶锅里化开,把切块的鸡架、鸡腿又倒了进去,调了糖醋汁翻炒,又加了番茄调味。

  这是临城县最近很流行的新菜色,将炸物回锅调糖醋味儿,可以尽量规避了炸物冷后风味的损失——除了过年,谁家都不会复炸,百姓家哪有日常开炸锅的。而且南方人偏好甜口,既然炸鸡铺的调味料有些要另外加钱,那么便自己回锅烩了倒更便宜。炒好了这盘菜,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庄子急匆匆地在院子里喊了一声,便冲了出去,女儿过一会也进厨房来帮母亲的忙,庄母在她嘴里塞了一块鸡腿肉,庄小妹倒很有主见,扭头不吃,道,“偷嘴吃要遭打的哩!”

  这是从前的老规矩了,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从小都不给钻厨房,儿媳妇做菜时也要敞着窗户,随时预备婆婆的查阅,甚至于家里的肉都是有数的,难得吃肉时,婆婆会来数过了每一片肉,在餐桌上由她来分配,媳妇也会特别的注意,倘若切得太薄,缩水了、消失了,会引来斥责和口角,甚至因为一片肉闹着要上吊都是有的。

  而尤其是要出嫁的女儿,更是不能养成了馋嘴的习惯,在物资极为稀少的时代,对食物的克制便是最大的隐忍,也是百姓们最看重的,最后的尊严。女儿出门后若是馋嘴偷吃,连娘家也跟着面上无光。庄小妹今年七岁,四五岁时因为馋嘴便被母亲责打过几次,她是有记性的。

  庄母看着女儿肉嘟嘟的面孔,不由就是笑了,在她头上揉了两下,道,“不怕的,妹妹现在也挣钱了,你抄书挣了十文,这盘肉便也有妹妹的份,我们先吃了几口,等哥哥他们回来,我们便少装一些进自家屋里,这样客人看着便觉得我们殷勤,场面上更好看些。”

  说着,便和女儿分着吃了几块肉,这才让小妹把菜端到堂屋菜罩底下,又拿锅里剩下的糖醋汁炒了一早买来的莲藕,莲藕出锅后,在锅里倒了热水涮洗过了,又挖了一大块猪油炒小青菜。

  她在厨房忙活时,天色已完全暗淡了下来,女儿便出去在堂屋里点了灯,此时庄父和客人也进了屋里,在院子里谈天,见到小妹出来,客人便把她叫到身边,给了她一包糖,笑道,“小妹,我听你金凤姐说,你语文又考了高分,现在已经认得几千个字了,好孩子,这糖给你吃,告诉孙伯伯,你怎么就突然开了窍了?”

  她父亲也就在一边摸着下巴微笑,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庄小妹脆声说,“我们抄书呢,哥哥也抄书——哥哥现在都不去看人打马吊了。”

  孙客人顿时就起了兴致,“抄的什么书,能卖钱不能?”

  “能!一本能挣二十几文!”庄小妹将手比给孙客人看,“卖得可好了,许多客商都买,还不够卖的。抄的就是《斗破乾坤》,大伯你看过了吗?”

  “就是斗破乾坤呀!”孙客人的兴致更高了,扭头问庄父,“我是听说得久了,但租书铺全没有第一册 ,我去了几次,就没找到过第一册,迄今没开始看,老弟你呢,可看过没有?”

  “我也是从第二册 开始看的!”庄父应着,“在茶馆听了第一册,现在这套书紧俏得很,《蜀山剑侠传》倒好借一些,你是个有学问的人,不如先从蜀山剑侠传看起也是一样,或者叫你们家金凤跟小妹一起,随常去租书铺看看,若有了第一册赶紧的租回来,叫金凤抄一册——或者送来叫我们家长寿抄也行,待你从村里回来了,便能瞧了。”

  “官印的一册卖是卖多少钱?”

  “倒也不贵的,不过是卖七八十文——”

  俗话说听话听音,这话一说,便可知道庄家原本对本地的书价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多多少少能算是‘书香世家’,至少是已经脱离了泥腿子的阶层:这也是他们生活在福建道的关系,福建道的印刷业非常的发达,书价在全国来讲都不算贵的。不过同样也以粗制滥造知名,一本书中错字漏字相当的常见,而且因为版雕得急快,一个版用到后头,难免字迹模糊,不得不把字雕得很大。

  即便如此,十册书为一部的话,一部书卖到一两银子往往也是不足为奇的,算下来一册书就是100文左右,这《斗破乾坤》一册书要七八十文,不能说是便宜了许多,因此庄父要额外解释,“他那个字小,墨也很清楚,比别的书不同,七八十文实在是不算贵的。”

  “那一部有多少册呢?”

  “这就多了,一部得有100册。”

  “什么?”孙客人几乎要跌下椅子去,他不可置信地高声重复,“一百册?等等——一册约合多少字?”

  “一册也有五万字的,这部书一共五百多万字,合一百册,一册八十文,光这么一套活字版的就要八两银。”庄父肯定地说,“若是雕版,一套书四五十两不出奇的。”

  “五百多万字!”客人这一次是真的站起来了,“这、这……什么奇文能写五百多万字,这是何等的奇人?在仙宫中难道书是不要钱的么,竟也有人追着买?”

  在临城县,谢六姐必定是天仙降世,这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她随手拿出的东西实在都是惊世骇俗,细想起来,绝非此世能有之物。就譬如这书,如今流行的话本,一册也不过就是三四万字这是最常见的,往往能讲两三个故事,倘若有一个话本要两册来刊载,那便算是长篇小说了,实在难以想象有人能在一生中写出五百万字之多,而且在完结刊发以前还能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还能找到人去刊发,又找到人去买。

  四五十两银子,那就是四五万块的筹子,花五万块钱都能造一栋楼了,这样的书哪怕在京城,最多也就卖个几百部,最大的可能是一部都卖不出,因若总销量只有几百部,那么恐怕连做好雕版的钱都赚不回来,但能花钱买书的人家又绝对不会去收活字版,又或者是福建道滥竽充数的所谓雕版。

  哪怕是八两银,这也是八千元,是许多人家半年多的工资,怎可能买小说呢?如今临城县众人都知道读书好,那也是狠下心来花七八十块去买教材,不会买没有什么用的小说。因此这就是买活军开设租书铺的缘故了,这租书铺里如今也只有两本小说,蜀山剑侠传三十套,斗破乾坤五十套,押金一百文,一次便只能租一本,押金两百文则可租两本,以此类推,租金一日两文,倒不算是贵。

  “这生意本是大的,便只算那斗破乾坤,也要四百多两银子,”帮做生意的算赚头,这是敏朝百姓的天性,孙客人立刻就算了起来,“但倘若这些书都在外头,五千册书都在外头,一日便是十两,一年多便可回本了,且还有那么多押金在铺子里周转,倒是很可以做得。不过也要县里能有这么多人都来借书才好。”

  “正是这么说了,是以我也说,这就是买活军来了以后才能做这样的生意,以前开租书铺是无用的,赚不到钱,满县城里,两三千人住着,识字的连两三百都没有,有什么用?没得客人的,你开租书铺,所租的都是人家看得不要看的书,谁来光顾?就是开个卖书的铺子,一个月也就那么十几单生意,实在是受穷的买卖。”

  “便是只有现在,咱们县里人多了,一两万人口有的,又多识了字,至少也都认识拼音,因此才有得生意做。你瞧——”

  庄父便抬手叫了刚进门的儿子过来,给孙客人看他刚租回来的《斗破乾坤》,“这书册上都是有拼音标注的,而且我看过了,内容很浅近,全是大白话,再没什么生僻字,连农夫都可看得。也不怕孙哥你笑话,我们家长寿平时最厌学的一个人,自从看起小说,嚯,别的不说,这语文成绩是立刻就上去了!字也写得好得多了,如今还可自己抄书赚钱了呢!”

  庄长寿的样貌有些憨厚,瞧着便不像是什么太有主意的样子——确然也不是太有主意,听父亲这样夸耀自己,便挠着头憨憨的笑。孙客人对他倒是另眼相看了些:他和庄父性情投契,也是远亲,平时常来常往,很知道庄家的事情。他们家原本也是有些家业的,乡下有地,城里也有两个铺子,一个是卖香烛的,一个是卖脂粉的,日子过得还算来得。这庄长寿从小家里富裕,又得宠爱,便很是憨憨的,十几岁了也不知懂事,成日和县里那些家境相当的浮浪子弟四处游荡,若说是眠花宿柳、吃喝嫖赌,那也是没有的,便是人心仿佛少了一窍似的,总是浑浑噩噩,这里混混那里混混,热闹看看,边上傍傍,坏事不做,好事不当。

  买活军入城之后,他们倒也安排了职司,又被打发去读了扫盲班,庄长寿胜在一点,便是听话,让做事就去做事,让读书就去读书,只是那成绩虽不说惨不忍睹,但也是稳定的中等偏下,扫盲班毕业之后,初级班便很难毕业,一直留级。

  买活军一开始让他教书,他教不好,后来便让他在城门口登记入城人口,他字也写不好,之后便只能做些粗活,庄长寿倒也不抱怨,是他父亲看不过眼,因为他有铺子,且刚好因为伙计要轮班上课的关系,也有了空缺,便让他回自家铺子里帮忙。这样一来,自家也省了一份工钱,而庄长寿也就回来了,但依旧是那浑浑噩噩的模样,背地里庄氏夫妇谈到他,都是愁得不行,暗自垂泪。偏偏他们家小妹脑子也不太灵光,在学里成绩只是中平,要说指望女儿,大约也是不能的。

  这么一个好大儿,除却人品还算端庄,平时都很听话,也没有什么可夸的。偏偏近几个月以来,因为城里逐渐流行开了马吊的缘故,被狐朋狗友们带着去瞧人打牌,傍晚一下学就去看一两个时辰,夜了才回家吃饭,这又给庄家人添了新的心事,虽说只是看看,但就怕被引诱着也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要说管束他,庄长寿每天都要出门去上课做事,如何能管得住?这么大的儿子,光为了看牌往死里打似乎也觉得苛刻。你说他,他也振振有词,因毕竟也觉得无聊,这些时候不去看牌,你让他做些什么好呢?

  也是因此,庄家人对这个租书铺是赞不绝口,庄父便细细地告诉孙客人儿子的改变,“从来没见他对一件事有这样着迷,那天随意从朋友那里拿了一本来,说是明天替他顺路去还,当晚就看到三更!抓耳挠腮、手舞足蹈,直说从未见过如此入心的话本子!”

  “第二天起,便再叫不出去了,从我这里要了两百文去做押金,他一天看两本看得过来的,早上借了,在铺子里看一本,下午放学后就赶着回家来,把第二本看了,这样痴痴地看了一个月,借不到后头了,急得抓耳挠腮,又想看前头的,怎么办呢?就被他生发出主意来了,租回来抄一本,破上纸笔、灯油、租金,一本也就是花了三十文,我让他尽管抄去——抄书还能抄出不好来?”

  “可是这个理了!”

  “这不是?开始这些书还好借的,给他看了几本,后来,满县里一本都难求的,尤其是二十册到三十册,实在是排着队的在等,长寿等着也是无聊,便又看蜀山剑侠传,也是着迷得要命,悬着心痴痴的想啊,喊啊,嘴里念叨着的都是这些,很快连蜀山剑侠传都租完了,便只能租来前面的,在家抄了几本,那个月月考,语文便考了九十多分!从前不认得的字,现在全认得了,拼音更是精熟,书也抄得越来越好了,字写得端正多了!”庄父说得开心,又给孙客人倒了酒,“快趁热吃,这糖醋鸡块可是有味——我就和小妹说,让她也抄,抄了一本,我给她二十文的辛苦费。现在他们兄妹下了课就回来抄书,小妹的语文回回满分!”

  二人一边吃酒一边闲聊,庄母和长寿、小妹自在厨房吃,老豆腐、小肠切片拼的卤味快吃净了,庄母他们饭也吃完了,庄母便将卤汤下了两碗面来,孙客人谢过了庄母的辛苦,又对庄父的主意赞不绝口,笑道,“这句话可说着了,难道抄书还能抄出不好来?怎么也不比看人打马吊好?劝人斯文,自然是只有好的!我明日便也去贩几本书来,待到下回出门,等我看完了,便把这书卖在当地,也将这善事多多地传播了出去。”

  原来这孙客人本人是跑单帮的货郎,因此常年在外,他之前时常为庄父捎带一些新鲜脂粉,现在则经常帮买活军探听消息,买活军额外开发一些钱财给他,日子过得倒也富足,这年头敢往外跑的人挣得钱都不少。今日是他去泉州、福州一带跑了单帮回来,特意来探望庄父,二人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也谈些在外头的见识,孙客人摇头叹道,“一年不如一年,竟总还是咱们这里最好。我若不是还得了个差事在身上,也就早回来找事做了。”

  因为他来了,二人不由谈了许久,到外头敲钟喊了八点半,孙客人这才告辞,才站了起来,便听到隔壁小院里传来喧闹之声,庄母忙告了个罪,匆匆去了隔壁,看她神色,虽然感叹烦恼,但倒也不怎么惊奇。

  孙客人不由面露疑惑之色,望了庄父一眼,庄父叹了口气,一边送他往外一边低声道,“隔壁裁缝铺又是在闹和离了……你不常回来,是不知道,今年来我们县里闹和离的人家极多,竟有十几个案子同时在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