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
《大龄社畜圆梦在七零》 | TXT下载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这节车厢坐着的都是来自各省份的下乡青年,年龄都在十七八岁,满脸稚嫩,偶露迷茫,但大多数都是心情澎湃的。
这时,坐在对面的浓眉大眼女生看王亚宁坐起来了。
“你好,我是来自首都的知青李丽,刚才你一直在睡觉,我们都相互认识了,现在帮你介绍一下。”性格甚是爽利。
“谢谢了啊,天蒙蒙亮就起来,睡熟了。”王亚宁按记忆中原主的河北口音回答。
“不用谢,咱们来自五湖四海,以后就是知青大家庭的一员了,相互帮助。”
真不愧是首都大妞,爽利。
“这是来自天津的赵卫红和郑向前,首都的钱胜利,山东的常山。”李丽从她旁边第一位一一指到挨着王亚宁的同志。
一圈坐了六个人,还好没有河北的,不然容易穿帮。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的王亚宁,很高兴认识你们。”王亚宁赶紧自我介绍一下。
“我们都是去黑省佳市富县择林公社下乡的,亚宁是去哪的”又是李丽的声音响起。
“我也是去佳市富县择林公社的。”王亚宁赶紧回道。
“希望我们能分到一个生产队,也好相互照应,第一次离开家,有点害怕。”赵卫红小声说道。
“不管我们能不能分到同一个生产队,都要保持联系,有什么事情能相互传递消息,不要让自己孤立无援。”钱胜利接着说道。
钱胜利看起来年龄相对大一些,说话很稳重。
“是啊,我们要团结,不要自己人相互拆台,在乡下我们被视为外人。”李丽又说。
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家慢慢熟悉起来。
从说话中能感觉到,首都的两位比较有主见,天津的两位不爱吱声,看不出什么性格,而山东这位一言不发,好像很有故事。
长相来看,李丽浓眉大眼,身高也不低,身姿挺拔,举手投足间好像练过。山东的常山不像山东大汉,有点斯斯文文的,皮肤白净,很耐看。其他几人就没什么特点了,普通人。
“我去下厕所。”王亚宁对对面的李丽小声说道。
“去吧,我之前去过了。我们会帮忙看行李的,自己注意点。”李丽回道。
穿过人群,走向车厢一头的厕所,那味道,真是不会让人走错方向,离很远就直冲天灵盖啊。
王亚宁睡了好几个小时,这时的厕所人不多,不用排队。开门,关门,锁门,一气呵成。本想拿镜子仔细看看现在的长相,但是这味道是在太上头,赶紧释放完,要不这衣服都得熏染上气味。
回到座位的王亚宁看到大家开始陆续拿出饭盒,这是到了午饭的时间了。
王亚宁从座地下自己的三角兜里掏出饭盒,那种长方形的铝饭盒。这还是原主上初中的时候,原主妈妈花了好几张工业券买的,一直用到现在,很是珍惜。
计划经济时代,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票。原主家现在四个人上班,票还是挺足的,原主来时带了不少。按原主妈妈的话,穷家富路的,多带点没毛病。
话题扯远了。
王亚宁的饭盒里是原主妈妈亲手烙的发面饼,纯白面的,没放粗粮。过了几个小时,还没完全凉,这是八月份,不然得拔拔凉。咬一口,真香,那种面粉的芳香,很纯。很像小时候自己家种的麦子磨得面粉,没有添加剂的味道。
对面李丽带的是煮鸡蛋,红烧肉和白米饭,量不是很大,这天气搁不住啊。
好久没吃到过这么原汁原味的饼了,一定要细细品尝,唯美食不可辜负啊!
“苏芳,红烧肉都让你吃了,将同志都没吃几口。”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蒋同志,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
“什么不是故意的,你就是故意的。”
“你说大家一起吃,我也拿出我的食物了,你也吃我的。”
“谁要吃你的大饼子咸菜条子,恶心死了。”
“你看不起贫下中农,我的大饼子是干净的,嘤嘤……”
斥责声,辩解声,哭声……从斜前方传来。
“有瓜吃了。”王亚宁顿时兴奋了。
三下五除二吃完一张饼,收起饭盒,王亚宁朝着争吵的地方挤去。
中间桌子上放着一个饭盒,里面零星的剩了几块红烧肉,旁边饭盒里有一个白面馒头,另一个饭盒放着两个窝窝头和一些咸菜条。争执的双方隔桌站着。
最醒目的是一位长得柔柔弱弱的,双目含泪,要掉不掉的女生。一身花布衣服洗得有点发白,袖口还有一块补丁。只见她小声嘤嘤哭泣,欲语还休的说着看不起她,眼神还一瞟一瞟的看向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这可真是好大一朵盛世白莲花!而对面气的满脸通红的女生穿了一条的确良的布拉吉,白底红花煞是好看。手指着柔弱的女生,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这是谁穷谁光荣的年代,要是被扣上一顶看不起贫下中农的帽子,布拉吉女生不死也得脱层皮。这朵白莲花带毒啊,以后得小心了。王亚宁在心里嘀咕着。
争吵的核心人物——眼镜男这是也发声了。
“魏同志,谢谢你的红烧肉,苏同志不是故意吃那么多的,实在是太美味了,请你原谅她。”
转身他又对旁边的女生说:“苏同志,魏同志不是看不起贫下中农,她只是没怎么吃过大饼子,不知道它的美味,请你原谅她。”
这眼镜男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又显得自己很有能力,有点渣男的潜质啊。
布拉吉女生刚才被苏姓女生连气带吓的半天没出声,听了眼镜男的话,终于醒过神来,说自己不是那意思,说错话了,对不起。
嘤嘤女也不嘤嘤了,娇羞的看了一眼眼镜男,说自己原谅布拉吉女生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应该太计较……话里话外就是布拉吉女生小气,不就几块红烧肉吗?
见过脸大的,没见过脸这么大的,七十年代的红烧肉,那是什么概念,是有钱人的象征。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吃吃过红烧肉,那时候去亲戚家做客都是要带口粮的,没人会白吃别人的粮食。
从着装上看,嘤嘤女家里条件应该不太好,可能也不太受宠,不然,孩子离家千里下乡,怎么也不能只给带窝头和咸菜啊。从言语上看,这嘤嘤女没少给人扣帽子,这波操作太熟练,张口就来。
“危险指数不低,要远离。”王亚宁又在心里嘀咕着。
没瓜可吃了,撤吧。
一转身,碰到一个同道中人,北京大妞李丽也看的津津有味。知音啊,两人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回到座位,其他四人已经刷好饭盒开始闭目养神了。
王亚宁和李丽拿起自己的饭盒和水杯走向接水的地方。吃过午饭的车厢充满各种食物的味道,加上众人身上散发的汗味,真是一言难尽啊。除了看热闹的,其他人都收拾完了。王亚宁她俩没排队,一会就刷好饭盒,接好水回到座位上了。
“什么时候能到达?”王亚宁问李丽。
“大概明天下午三四点钟能到哈市,晚上七点多的火车,第二天早上五六点能到富县,再坐客车去择林公社,最后去大队。这是我家里人知道我分来黑省找人帮忙查的。”李丽告诉王亚宁。
“火车拥为啥耶,这么慢,我都有点闹心了。”听了李丽的话,王亚宁都飙出一句不正宗的河北话。太熬人了,五十年后的高铁因速度领先世界,现在的绿皮火车被完全碾压。太心累了,眯一会吧,等下了车,屁股可能都不是自己的了。
接下来的行程没有什么瓜可吃,过了刚开始的兴奋劲,都有点想家了。都是十六七的年纪,在后世还都在上学,家长天天接送,怕出意外。现在,这些青春洋溢的学生,告别孩子时代,每天为了口粮即将奔波在黑土地上。这是时代的特色,有幸经历一场,应该会成为人生难忘的一段记忆。
第二天下午三点四十火车到达哈市车站,晚点二十多分钟,在这个时代,就不算晚点。大家那好行李,在车站广场集合,知青办的同志挨个点名,还有乘坐晚上的火车去富县,可不能被落下。在这个年代,出门需要证明,被落下很麻烦。
七点二十,大家坐上开往富县的火车。
王亚宁和李丽等六人还坐在一起,商量好轮流守夜,就准备睡觉了。
第3章 七十年代的富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王亚宁的脸上,醒过来的王亚宁伸手挡住阳光,醒醒神坐了起来。
现在是早上四点多,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富县了。王亚宁想提前收拾一下行李,主要是原主把自己初高中的课本和习题都带来了,很重,得想法把书转移到空间一些。
原主的爸妈还是很疼爱她的,知道路途比较远,东西不好多带,原主只带了一套薄被褥和几套夏季,秋季的换洗衣服。这个时代每个人也没几件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好在原主爸妈都在棉纺厂工作,布票好攒一些,还有一些内部的瑕疵布。
原主爸妈知道东北冷,计划做一套厚被褥和厚棉衣棉裤给原主邮寄过来,再给她凑一身毛衣毛裤,到时候一起邮过来。所以,原主只有一个大行李,里面放一套薄被褥和几套换洗衣服,被褥里卷着一套高中课本和习题。一个三角兜子,放着一套初中课本和习题,还有饭盒,搪瓷盆,洗漱用品等。
原主妈妈还给带了几块瑕疵布,万一有什么事可以用来走关系。林零总总,原主一个大行李袋子和一个三角兜子,剩下的就是身上的挎包,行李不算多。
现在就剩怎么想方设法把最重的书转移一部分进空间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大部分人开始往下拿行李,准备下车。王亚宁也随大流把架子上的大行李袋拿下来,很沉,还好这具身体不是病西施,力气还不小。趁机摸到行李里的课本,“收”,课本成功转移到空间了。
“富县到了,请做好下车的准备。”
漫长的旅途终于要到尽头了,扛着行李拎着三角兜子,王亚宁跟着李丽后面往车门走去。
这姐妹指定练过,一手一个大行李包拎着,感觉跟玩似的。如果分到一个大队,一定抱好大腿,有安全感。
车站广场上,知青办的同志在点名,按照自己要去的公社排好队。
王亚宁她们六人组都是择林公社的,等她们几个到达择林公社的队伍前面,居然看见了布拉吉女生和嘤嘤女。
人生真是何处不相逢啊!
点好名,知青办的同志说,上午八点半在客车站集合,坐车去择林公社,现在可以去吃点东西了,但要准时集合,过时不候啊。现在才五点多,除了国营饭店其他的地方也没开门,先去吃饭。
这么多行李也不能都拿着,幸好车站不远处就有一家国营饭店,大伙分批去吃。
王亚宁六人分两伙去吃。
赵卫红和郑向前,钱胜利三人先去,剩下的三人一会去。二十多分钟后三人回来了,告诉王亚宁她们,国营饭店现在只有早餐,包子,馒头,油条和面条……
王亚宁望着七十年代富县,街道上刷着各种标语,下夜班的工人三三俩俩的走着,没有后世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群。七十年的富县只有几座两三层的楼房,多数是平房,衣服也多是黑,灰,白,还有少量的绿色,感觉灰扑扑的。
走进国营饭店,大多都是刚下火车的知青。
王亚宁三人找到空座坐好,要了三碗素面,一人花了八分钱和二两粮票,就坐着等了。王亚宁打量了一下四周,前面一块黑板上写着早上供应:包子,馒头,面条……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圆筒,中间插着一把筷子,很是简陋。
“素面好了。”服务员在窗口喊道。
王亚宁跟着李丽来窗口端面,满满一海碗的面条上面还飘着翠绿的葱花,看起来很有食欲。
要不说“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是这时代的金饭碗呢。”这态度决定一切啊!鸟悄的端回面填饱肚子是真的,再感叹也没自己什么事。王亚宁嗦了一口面条在心里吐槽着。
酒足饭饱(面条汤干了)后就到车站集合了。
六人小组相互拉扯着把行李塞进老旧的客车,在车尾找到座位坐好。售票员喊着:“起票了,起票了……”洪亮的声音里带着一股骄傲劲。到择林公社票价五毛,六个人递过钱,售票员从手里的大票夹上撕下六张车票。撕的那叫一个飒爽,仪式感超强的。
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能到择林公社,随着客车不断的停靠,这一路上来很多人,原本宽敞的车厢挤满了人,还有鸡鸭。售票员还在不停的喊:“往里挤挤,关不上车门了。说你呢,没长耳朵啊,干召唤不动地方呢。”这时候是没有超载一说的,直到挤不下位置,车厢里已经装满了豆包。
“嘎吱……咣当……哎呀妈呀……”
伴随着这奇妙的伴奏声,客车到站了。
王亚宁几人艰难的从车上挤下来,还没站稳,就见山东来的和天津的赵卫红向道边飘过去,哇哇大吐。晕车的滋味不是盖的,太折磨人啊。五脏六腑都要移位了后才晃悠着过来。
“能行不?”李丽问道。
缓慢的点了点头,狂吐二人组彻底草鸡了。
一样的配方,知青办的同志拿着名单分人,对面站着各个大队接知青的老乡。
“李丽,王亚宁,钱胜利,赵卫红,郑向前,常山去后山大队。”
“后山大队的知青到这来集合。”知青办的话音刚落,后山大队的音也起来了。
王亚宁六人拎着各自的行李挤到后山大队的老乡面前,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皮肤黑黑的,穿着黑裤子,短袖褂子的大爷站在一辆牛车前。可能是太累,牛也无精打采的,感觉下一秒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