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大龄社畜圆梦在七零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7节


  说话的是队里的支部书记,一个让人敬佩的抗战老兵,在后山大队很有威望。

  这回的事不能善了了,于支书都来了。

  围观的人群里就有民兵队的,听声走了进来。

  郭大娘和神二爷都萎靡了,瘫坐在一旁,没了音。

  不知道仙家还在不在,王亚宁心里偷着吐槽。

  在整个后山大队,没有不怵于支书的,哪怕是二皮脸和泼妇们。

  几个民兵像拎小鸡一样,把郭大娘和神二爷提溜走了。

  从头到尾,郭大爷就埋头坐在炕稍,一句话都没说,大队长他们也没搭郭大爷的茬。

  看来,郭大爷在家的地位低下呀。

  “踏踏……嘶嘶……”

  马车来了。

  铁蛋爹妈抱着用薄被裹着的孩子上了马车,大队长也上车了,还得回队部开介绍信。

  事情告一段落了,大家伙都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对于刚才看到的,知青们除了后怕,也是满脸迷惘。对于跳大神,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生病不看医生,反而在家跳大神驱邪,让他们认知无能了。

第9章 “跳大神”后续发展

  郭大娘和神老二被民兵带走了,大队长也带着铁蛋爹妈去县医院了,知青点的众人也随着看热闹的人离开。

  回到知青点,大家神色各异,不知道都被触动了哪根神经,没了开始趴杖子时的嬉笑怒骂,一个个都变成的鹌鹑,悄悄的躺回被窝里,想睡觉了。至于能不能睡着,那就不知道了。

  “到场院开会了,全都得来,不来的扣工分……”

  知青点的众人被喇叭声吵醒,虽然都很懵,可也不耽误大家伙快速的穿衣服下地。脸也顾不上洗了,相互喊着往场院跑去。

  路上都是急匆匆跑向场院的队员,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只要能动唤的,都来了。

  “公分,公分,队员的命根。”只要涉及到扣工分,都麻溜利索的,看不到磨蹭的了,没了工分,是要饿肚子的。

  紧赶慢赶的来到场院,知青点的众人靠边站好。王亚宁抬头看见大喇叭杆下站着的于支书和民兵连长等村干部,不远处是耷拉脑袋,萎靡不振的郭大娘和神老二,看来昨晚被关了一宿,那么黑的脸上都能看出黑眼圈了。

  看了眼黑着脸的于支书,王亚宁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安静了。

  听胜男姐说过,后山大队两大权威人物,一个是大队长,另一个就是于支书。

  于支书是抗战老兵,胜利后解甲归田,回家照顾老婆孩子了,没有留在部队。队里很多人都说,如果于支书不回来,现在应该也是大官了。于支书从来没有和人说过他在部队上的事情,但是每年都有部队的战友给他邮寄东西。

  这二十年来,也有穿军装的人来后山大队看过于支书,但是于支书一直在队里当支部书记,没有进城工作。但是于支书家的孩子大都在城里。

  于支书的大儿子于亮在部队,好像是团长。二儿子于江在县里的机械厂工作,女儿高中毕业,在公社小学当老师。不管怎么说,于支书一直是后山大队的传奇人物。

  又因为于支书做事公正,自己的亲朋也没都安排做轻松的活,都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所以于支书在后山大队很有威望,哪怕是再无赖,再能撒泼打滚的泼妇,都不敢在于支书面前支棱毛。

  即使外面最乱的那几年,后山大队都很安稳,没有乱起来。据说那三年,后山大队虽然也很艰难,但是在大队长和于支书的带领下,后山大队所有社员都活了下来,没折损一人。

  所以,于支书和大队长极其反感搞事情,破坏队里安定的人。马大花她们往小了说是老太太封建迷信,往大了说就是破坏组织纪律,要是革委会的知道了,那就得招来红小兵,闹起来,队里就没个安生日子了。要不昨天大队长能喊破音了吗!

  “现在开会,说说马大花和神老二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的事情。”于支书虎着脸说道。

  “队里反复强调过,不能违反规定宣传封建迷信,还是有人心存侥幸,顶风上。怎么的,是想把红小兵招来,破坏队里的安定团结……”

  于支书越说语气越严厉,恨不能把马大花她俩打一顿。

  最后于支书宣了布马大花和神老二的处罚:从今天开始到秋收前的时间,马大花和神老二需要把队里的公厕和猪棚的粪掏出来,挑到沤粪池沤粪。而且没有公分义务劳动,由小队长轮流监督,完不成要倒扣公分。

  于支书的话音刚落,马大花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变色了,更黑了,一脸的生无可恋。

  宣布完处罚结果,又警告了队员,谁要是做破坏安定团结的事情,都要重罚,无一例外。

  今天不用上工,众人三三俩俩的往回走。

  “看马大花还得瑟不了,整天神神叨叨的,装神弄鬼。”

  “是呗,还是于支书厉害,不仅罚她挑粪,还强调不许别人帮工,要不,郭大爷就惨了,又得被马大花指使干活。”

  “活该,要不是她捉妖,黄小兰能就铁蛋个孩子,作孽呦。”

  巴拉巴拉……

  王亚宁跟在这帮大娘后面,听了一路闲话。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农村大娘能谱写一部八卦新篇章啊!

  回到知青点,大家伙都蔫蔫的,尤其是常山同志,面色苍白,好像受到什么刺激一样。

  “常山同志,你不舒服吗?脸色不好,要不要去卫生室找周知青看看。”点长真像个兄长,总能第一时间给予关怀。

  “没事,可能昨天有点吓到了,我从来没看过跳大神那些。”

  “没事就好,大家伙都好好休息,趁着这几天不上工,我们还得多捡着柴回来,这的冬天太冷了,没有足够的柴火过不了冬。”点长已经在这过了两个冬天了,很有经验。

  匆匆的吃了一顿迟来的早饭,大家伙各自散开,约好凉快一点再一起去山上捡柴火。

  “你们说真的有大仙吗,真的能通灵吗?”八卦小能手胜男姐屁股刚坐到炕上就问大伙。

  “我们是唯物主义,要相信科学,哪来的大仙,骗人的鬼把戏。”北京大妞李丽回答得正气十足。

  “你觉得有没有,亚宁?”

  看着盯着自己的几双眼睛,王亚宁沉默了一下。

  到了经济发达的后世,跳大神也没从历史的舞台完全退去,只是换了形式。对于说相不相信大仙的存在,王亚宁自己也说不上来,说没有吧,很多事情又巧的得很。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就供有“保家仙”,逢年过节,或是三月三,九月九,邻家奶奶都要点香上供,祈求保佑家宅平安。

  最离奇的一次,邻家的姐姐有一天突然流眼泪,不是哭着流眼泪,是那种不自主的一直淌眼泪,眼睛不红不肿,也没有迷眼睛,就是止不住的淌眼泪。去诊所,大夫说没什么问题。

  第二天,邻家奶奶无意间发现供保家仙的香灰碗不知被谁碰翻了。邻家奶奶重新摆好香灰碗,点香叨咕了半天,晚上那个姐姐就不淌眼泪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有看不见的力量,谁也说不清。

  “信则有,不信则无吧,很多时候,心理暗示占很大的原因。”王亚宁醒过神后说道。

  不管有没有大仙,这件事以马大花和神老二被罚掏大粪,和铁蛋的痊愈告终了。

  时间不会因为谁停下脚步,转眼王亚宁这批知青下乡二十多天了。从每天哭叽赖嚎的去上工,到现在逐步适应每天下地干活,王亚宁六人都被现实抽了一耳光,认识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对于接下来的秋收,不知又会发生什么“事故”。

第10章 电报到,报平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赵县棉纺厂的王家收到了亚宁报平安的电报,家里人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王亚宁平安到达,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担心的是这孩子不太会过日子啊,不写信,发什么电报,多花好几毛钱。王母葛菜花同志担心王亚宁花钱大手大脚,没几天就把带去的钱花完了,没钱没粮饿肚子。又想着以后每月是不是多寄几块钱去,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天下的父母多是矛盾的,觉得孩子做事没计划,大手大脚乱花钱,又忍不住为她们各种找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原主是55年出生的,那时大哥王建国五岁,大姐王亚琴不足两岁。大姐是早产儿,当时王母葛菜花怀孕七个多月,听闻王亚宁父亲伤重住院,一着急就早产了。后来才知道,王亚宁的父亲的腿被击中,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亚宁父亲的腿最终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伤腿不能吃重力,下雨阴天还酸痛不止。这样就不能继续训练,亚宁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不愿意转文职给部队添麻烦,选择脱下军装,转业了。根据亚宁父亲的级别,被安排回家乡河北石家庄赵县的棉纺厂工作。

  出生没几个月的亚琴又随父母转业回乡,在赵县安家落户,身体一直病歪歪的。长到一岁多都走不利索,亚宁母亲没想那么快再生孩子,可是意外有了亚宁。

  亚宁生下来很壮实,胃口好,长的也快。亚宁母亲没办法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病弱的大女儿和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小女儿,还得接送上育红班的大儿子。最后无奈,只好把亚宁送回乡下的奶奶家,让奶奶帮忙带着,每个月给生活费。

  亚宁在乡下奶奶家长到八岁才回县里父母家,因为得上学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亚宁从小在乡下生活,现在又不得不下乡吃苦,父母很是愧疚。大姐王亚琴也很愧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使得亚宁在乡下生活了八年,在亚宁下乡的时候,不仅给了钱,还把手表给了亚宁。

  从原主的记忆里,没有感到原主对家人怨恨的情绪,只是从小离开父母,而奶奶是和叔叔,伯父一起生活的,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总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原主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越发的不爱吱声,即使回到父母家里,也没有完全融入,大多数是沉默的。

  以致于在看到老师被批斗,同学不读书,各种疯狂的举动,郁结于心,期盼早日逃脱,才有了后来的灵魂互换。

  吃过晚饭,亚宁妈妈和大姐王亚琴一起整理要寄给亚宁的东西。一套厚实的被褥,十斤棉的,一套厚棉袄和棉裤,棉帽子,棉手闷子。最吸引人的是一双翻毛皮的大棉鞋,那时候叫大头鞋,防水还暖和。王父托人才换到的。

  大姐王亚琴还给织了一套毛衣毛裤,毛线凑了很久,颜色都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更多的是把工厂发的白色线手套拆了,织成线衣穿。有巧手的,还能给染上个颜色。大姐的这套毛衣,含金量十足。

  防寒的物资整理好了,又往被褥中间放了一瓶桃罐头,一包桃酥,一瓶咸菜和一斤水果糖。又把这个月和人换的瑕疵布放里两块,还有一套王父带补丁的旧工服改的衣服,给亚宁干活穿,抗磨。又让大姐王亚琴写了封信放在行李里,这样还能省三分钱的邮票钱。

  整理好包裹,让大哥王建国明天去邮局给邮走,东北那马上就要降温了,邮到那还不知道得几天呢。都说东北冬天很冷,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没去过东北的亚宁家人忧心忡忡,怕她挨冻。

  王家其实是个和睦的家庭,家里又有四个工人,在七十年代算是很不错的条件了。原主下乡也是赶巧,不是代替谁下乡。哥姐都工作了,弟弟又太小,她又正好高中毕业,下乡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管多么担心,日子还得照过。

  年底亚宁的大哥王建国要结婚了,彩礼,结婚用品,酒席……要忙的事情还很多,对于亚宁的担心只能放在心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念叨着,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远方一切顺利,平平安安。

  不论是原主的家庭还是王亚宁后世的家庭,都是难得的和睦家庭,父母对子女尽量一碗水端平,兄弟姐妹间虽有吵闹,但是不会真的伤了感情,遇到问题能相互扶持一把,不会冷眼旁观。

  现在,王亚宁离家下乡,家人除了想念,剩下的就是担忧了。怕亚宁在农村吃不饱,农活太累,适应不来,又担心知青点的人不好相处,受欺负。

  王母的担心又多了一层。听说很多下乡的知青遇到村里的无赖,被迫嫁人。还有一些知青吃不了苦,草草的找了当地的小伙子把自己嫁了。如果那样,以后想回城就更难了。

  而且家人记忆中的亚宁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的干活。这样的性格容易受欺负。各种不好的想法窜进王母的大脑,赶都赶不走,王母彻底睡不着了。

  睡不着的王母想着亚宁在家的点点滴滴,眼泪不自主的流了下来。

  对于亚宁的离开,最折手的就是王母葛菜花了。以往亚宁在家,总是默默的跟在王母身后忙碌着。即使放假,也不会出去疯跑,总是在忙完家务后,去王母工作的棉纺厂食堂,帮着切菜,给王母打下手。因此,王亚宁练得一手好厨艺。

  王亚宁的外公是亚宁爸爸部队所在地附近有名的厨子,专做红白喜事的流水席。葛菜花同志的厨艺就是和亚宁外公学的,后来和亚宁爸爸结婚,也在部队大院食堂工作。亚宁爸爸转业回乡,葛菜花同志也凭着自己的本事,考入棉纺厂食堂,依旧是一名厨师,每月领三十多块钱的工资,还有各种票证。

  王母从床上起来,再次确认了一遍包裹,默默的转身进屋睡觉了。而这个带着家人的担忧和亲人的思念的包裹,即将被送去东北,送到后山大队的王亚宁手里。

  再次回到屋里的葛菜花同志并没有睡着,计划着明天起来后让亚琴在心里加上几句话。告诉亚宁,不要嫁在农村,岁数小,在等几年,家里也想办法,看能不能把她调回城来。

  又翻了一个身,王母想想还有没有落下什么没说,一起嘱咐好了,下次再通信又得一段时间了。

  “睡吧,亚宁虽然性格内向不爱吱声,但是她心里有数,知道怎么让自己过的好。再不放心也没用,远水解不了近渴,以后多给她寄点东西和钱。有钱了饿不着,东西可以换粮食,还能震慑一下周围的人,让他们知道,亚宁不是独自一人,还有父母家人关心她。”

  王父不愧是部队出来的,考虑问题全面,都是从实际出发。

  有了王父的劝解,王母的心也宽慰了一点,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大姐亚琴把王母要说的话加进信里。

  吃完饭,大哥王建国扛着整理好的包裹,骑车去了邮局,把东西寄给东北的妹妹。大哥也很担心亚宁,但是没办法,以后自己更节省一点,和工友多换点票据给她寄过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