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在线阅读 |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TXT下载 |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汪曾其拍了下手:“就像文代会上,那位在祝词里说的,咱们文艺界的春天到来,我想这个反思的文学,或许能给整个朦胧伤痕的文坛,注入不一样的活力。”
“这也符合文代会重新确立的‘双百’精神。”
李尧堂颇为欣慰地笑了起来。
现如今,文坛有五四时期的老将、五四以后各阶段出现的作家、有建国以来培养起来的各流派的作家、有锋芒毕露的新秀,也有重返文坛的归来作家、复出作家。
五世同堂,盛世空前。
只有伤痕一种文学思潮,未免有些单调。
《牧马人》抛砖引玉,也许能成为引动百花齐放的那朵花。
休息室里的众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我觉得,像方言这样的青年作家,我们应该多多地培养和爱护。”艾清提议道,“巴公,让《收获》转载《牧马人》,如何?”
“不只是《收获》,这次的代表团也有来自《沪市文学》、《萌芽》的编辑,我想干脆共同转载,把《牧马人》带到沪市。”
李尧堂笑脸盈盈。
“依我看,不如这样,趁着全国的文学出版社齐聚这届文代会的机会,请他们把《牧马人》转载到自己的期刊上,造出一个全国性的声势,把这股反思的文学浪潮推向新高潮。”
汪曾其左看看,右看看。
“汪老的想法比我们更进一步,本来我们打算在《燕京文艺》设置一个评论专栏,专门点评《牧马人》,如果真能像汪老说的办……”
王朦情绪激动:“真的是太好了!”
周围的人对视了一眼,觉得是个好主意。
不只是各大出版社愿意出这个力,《小说月报》、《文艺报》等文艺类报纸也帮忙。
这一趟,李清泉和王朦收获颇丰。
会议一结束,两人直奔《燕京文艺》编辑部,召集众人,当场宣布这一天大的好消息。
王洁作为挖掘方言的编辑,震惊得目瞪口呆,人还在,但魂儿实际上已经走了一会儿。
“这一期,至少要加印3万。”
王朦笑道:“不,加印个5万册!”
“真的有这么成功吗?”
李悦等人面面相觑,惊大于喜。
“是啊,方言的《牧马人》赢得了满堂彩。”
李清泉负责给评论专栏约稿,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想不到丁铃、汤本、胡德培、李镜如等人听到是点评《牧马人》,全都同意了。
“不过可惜茅公、曹公忙于作协、剧协的大局,不然也请他们看看,他们和巴公、艾老、曾老一样,都喜欢提携年轻作家。”
王朦幸福地叹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方言都要一鸣惊人了。”
周雁茹欣慰地看了眼还在发呆的王洁。
“还有我们!”
王朦眼神里充满期待,“《牧马人》如果能打响反思文学的第一枪,《燕京文艺》也可以乘势,扛起这一面反思文学的大旗。”
“我跟季老师、小王已经跟王婕、茹芷鹃她们约好了,稿子都往反思的方向上写。”
周雁茹如实汇报道。
“那就好。”
王朦环顾四周,“对了,还有方言,他人呢,平日里见他来编辑部来得挺勤快?”
“小王!”
听到周雁茹喊了自己一声,王洁如梦初醒,才意识到众人正看着自己,急忙说:
“方言今天没来,说去香山看枫叶。”
“爬香山?他倒颇有浪漫主义的嘛。”
王朦摇头失笑,“那就等他来编辑部,周老师,小王,就烦你们跟他聊聊写稿的事。”
王洁拍胸脯,“王老师,师父,你们放心吧,包在我身上,方言还欠我3篇稿子呢!”
“是嘛!”
顷刻间,众人笑成一团。
屋子里,充满着欢快的空气。
周雁茹收敛笑容,低声对李清泉、王朦说:“关于方言,有件事我要和你们商量。”
(PS:现实里,《牧马人》的原著,《灵与肉》也是全国的出版界和文学界推波助澜)
第14章 满城尽是《牧马人》
《燕京文艺》发行第三天,方言好像才想起来要去编辑部。
哪怕是杨霞、方红催他去打探小说的反响,全都抛在脑后,一门心思地出去溜达,因为他对《牧马人》有信心。
小说肯定能火!
只是能火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一大清早,方言来到西长安大街的那栋熟悉的小楼,出人意料的是,前几天空空如也的办公室,此时全员在位,一个个捧着报纸。
“早!”
“嘿呦,小方,天天盼着你来,你可总算来了!”李悦第一个站起来。
方言被他们突如其来的热情吓了一跳。
感觉自己误入了狼群,众人就像饿了好几天的狼一样扑了上来,把他团团围住。
手上,举着不一样的报纸。
“恭喜你啊,你的小说被《文艺报》转载、评论了!”王洁脸上挂满了笑容。
“还有《新华月报》。”黄忠国道。
李悦笑说:“《小说月报》甚至在头版位置率转载了《牧马人》,这可不多见。”
啊?方言一脸茫然。
“小方初入文坛,可能对这些报刊的地位,还有被登报评论的意义不太了解。”
季秀英解释说,《小说月报》享有“华夏文学选刊第一家”的美誉,而《新华月报》,也被称作“华夏综合选刊第一家”。
至于《文艺报》,就更了不得了。
建国前夕由文联创刊,目前归作协主办,是文艺界最重要也最有份量的主流报纸之一。
出道第一篇小说,就能被这么多报刊转载,拿下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几乎是板上钉钉!
“是这样啊。”
方言恍然大悟,这就相当于刚做生意就当了万元户,刚当演员就拿了影帝、成了顶流。
“呶,你自己看吧,我就不念了。”
王洁把报纸递了过去。
方言道了声谢,定睛一瞧。
就见《文艺报》上赫然出现醒目的标题:
《〈牧马人〉和方言》。
编辑的评论文章,对他和小说给了高度评价,第一句就是,“陕北出了個方言!”
“在边远的黄土高原上,文坛一样花枝招展,这里的花,我不敢妄说就是天姿国色,然而,它耐寒,悲凉而又热烈……”
“我虽然无缘与方言相会,却好象看见他的一颗心,他的心,向着同自己一样微贱而善良的父老,向着这养育大恩的苦寒之地,包括那里的稚童和马群,正像《牧马人》中的许灵均那样,正像他引用艾清的诗歌一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文艺报》这种评论和措辞用在一个新人作家身上,真是少见。”
季秀英投去赞许的目光。
“过誉了,过誉了。”
方言表面谦虚,心里膨胀。
说实话,这个评论,我给五星好评!
“还有呢,你不知道,巴公、艾老、曾老他们对伱和《牧马人》的评价也很高。”
王洁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毕竟这可是她亲手挖掘出来的作家!
“是嘛?!”
方言倍感意外,李尧堂、艾清、汪曾其,这可是如今华夏文坛为数不多的大能,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不禁生出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少见,真的少见。”
李悦仔细端详,“不说普通人,换成我听到自己的作品能有幸被他们点评,肯定不如你现在这么沉得住气的。”
“我没改名之前叫’方岩‘,岩石的岩,我爸希望我的性子能像石头一样,稳如磐石。”
方言半开玩笑道。
就在他跟众人分享自己“岩子”的小名的时候,小房间的门突然打了开来。
“这么热闹,是小方来了吧。”
周雁茹站在门口。
方言恭敬道:“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