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24节


  接替他的人,大概率是问都懒得问,这件事情就等于是无人过问了。

  长年累月下去,不出问题才见鬼。

  朱元璋产生废除四辅官的想法,也是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陈景恪更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可以这么说,朱元璋的四辅官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宰相门前七品官,皇帝周围的人天然拥有权力,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让他们拥有权力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做的,是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一点明朝后来的内阁制度就做的比较好。

  内阁制,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陈景恪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能超越古人,想到比内阁制更完美的制度。

  所以他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是抄袭内阁制。

  至于朱元璋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小子研究过陛下的四辅官制度……”

  陈景恪就将四辅官制度的优缺点,以及进行不去的原因,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停的沉思点头。

  同时对陈景恪的态度也完全扭转了过来,能想到这些,已经超过了朝堂大多数人。

  难怪他狂,确实有狂的资本。

  不,他这已经不是狂了,而是自信。

  “在陛下四辅官的基础上,小子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将四辅官的优劣剖析一遍之后,陈景恪就顺势提出了内阁制度:

  “可以设置一个机构,比如叫内阁……”

  “内阁学士人选,由陛下自行遴选,无需经群臣商议……”

  “内阁学士没有品级,没有具体职务,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陛下处理政务……”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政治敏感度接近满分的存在。

  当他听到‘自行遴选’、‘无品级’、‘无职务’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项制度的精髓所在。

  但陈景恪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忍不住击案叫好。

  “若是让太子殿下统领内阁,既可以锻炼殿下的能力,又可限制内阁学士以权谋私。”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知道,别看深处皇宫,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自己必须要抓住。

  今天表现的好,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也没有再遮掩,说道:

  “先秦时期讲究血统,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可仔细一想才发现。

  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哪怕是好多奴隶、平民出身的人,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

  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貌似还真没有。

上一页 下一页